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A粟麦、玉米 B豆、水稻 C粟、水稻 D玉米、水稻
黑格尔说:“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黑格尔这里所指的苏格拉底的观点是
| A.“人生而平等” | B.“认识你自己” |
| C.“知识即美德” | D.“人是万物的尺度” |
“大一统的封建帝国需要这样一种宗教:用统一的神权来神化君权,用祖先崇拜来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用‘天定’的清规戒律来束缚民众,用教主崇拜来管制思想……经历两次改造,儒家变为儒教,孔子抬高为被崇拜的偶像。”使“儒学变为儒教”的两次改造指的是
①孟子主张施行“仁政”,荀子提倡“仁义”和“王道”
②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③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④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写到:“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材料主旨认为黄宗羲的思想
| A.根本没有跳出儒家思想 | B.继承并发展儒家思想 |
| C.与现代思想不符,没有创新 | D.儒家思想与现代民本思想结合 |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他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 “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 A.人性本善 | B.心即理也 |
| C.格物致知 | D.致良知,知行合一 |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描述中国科技:“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古代科技为政治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
| B.史书中关于日食的记载不准确,不足为信 |
| C.记录者为取悦统治者而弄虚作假,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 |
| D.记录者可能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以此劝谏统治者施行仁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