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是学术界的热门术语,中国学术界对它的推崇和研究可谓炙手可热,其势头直追百年前的宪政风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之政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余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摘自梁启超《立宪法议》
材料二 清政府最终决定“预备立宪”是资产阶级立宪派长期斗争的结果……以慈禧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为了消弭革命,为了笼络立宪派士人和实力派官员,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具有君主立宪国家宪法性质的文献——《钦定宪法大纲》,包括附件在内总共有40条。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的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确定立宪预备期为9年。无论如何,《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摘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摘自N.佩弗《远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活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钦定宪法大纲》的认识。
(3)材料三中的“仿制品”指什么?这个“仿制品”机构的框架所体现的思想源流是什么?(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中西政体为例,谈谈你对“宪政”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思路开阔、逻辑严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图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的状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偿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1500年前后,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拉开了,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00年前后发生的什么事件成为真正意义上世界历史的开端?这一事件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请分析英国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表现。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又是一柄双刃剑。中国为应对全球化采取了怎样的具体措施?试举例加以说明。
经济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稳定、繁荣社会。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能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
──罗斯福
材料二即使在常常可以享受特权的莫斯科,顾客们也不能保证买到他们所需要的肉,蛋和家禽也缺货。……现在是春天了,但一如既往,蔬菜缺货……
我相信,只要我们改变我国经济工作的优先次序和组织结构,为我们的公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食品和消费品,我们就能成功地同资本主义竞赛。
──摘自《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
材料三“房子大了,道路宽了,村民富了,我也能带着孙子到首都北京天安门圆我祖孙二人的梦了。今天更令我高兴的是,我们中国人还能上太空了。”在神舟六号成功飞天之日,一位见证了改革开放全过程的四川老人,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中华大地已经和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摘自《改革开放30年》
(1)根据材料一,罗斯福的言论是在什么严重局势下发表的? 其目的何在?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赫鲁晓夫的一番话反映了当时什么现象? 你怎样认识赫鲁晓夫的反思?(注意:不得抄原文)
(3)材料三中四川老人的感慨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他的家乡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材料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是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
——《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四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表格中的空白部分应填写什么内容?
(2)据材料二、三,分析开发浦东的原因。并简述其意义。
(3)你认为上海能够成功申办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