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 )
A.张骞一行出使西域时的情形 |
B.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 |
C.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 |
D.长安城商业繁荣,各地商人来来往往 |
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年代 |
口火柴(万罗) |
新厂数 |
厂均资本额(万元) |
1914 |
2383.58 |
10 |
4.92 |
1915 |
2097.34 |
9 |
3.30 |
1916 |
2062.07 |
4 |
1.42 |
1917 |
1559.43 |
8 |
5.47 |
1918 |
1334.08 |
3 |
0.66 |
1920 |
848.43 |
23 |
9.67 |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 | 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
B. | 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
C. | 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
D. | 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 | 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 B. | "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
C. | 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 D. | "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 |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
B. |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
C. |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
D. |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
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 | 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 B. | 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
C. | 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 D. |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