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国务院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4月24日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国务院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请指出政治依据和意义?(12分)
化解产能过剩 着力提质增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企业是一家专门为输变电行业生产高压、超高压、特高压电站瓷绝缘子的公司,目前拥有国内最先进的特高压电瓷产品干法生产线,高压电器瓷套制造技术、特高压百万伏瓷套制造技术等核心技术。但由于瓷绝缘子行业准入门槛低,低水平建设很多,行业集中度很低,2005年以来,行业产能扩张很快,到2011年,全行业产能过剩情况比较严重(产能过剩即生产能力的总和大于消费能力的总和)。其主要经营数据见下表。
(1)上述材料反映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增强该企业的竞争力。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有专家认为,产能过剩很大的问题不是市场,是资源错配造成的问题。解决产能过剩,只有市场机制才能承担解决产能过剩的重任。
(3)运用价值规律相关知识,说明市场机制是如何解决产能过剩的。
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以往,一些地方过于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倚重投资拉动,通过廉价供地、税收减免等方式招商引资,助推了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现在需要地方政府能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以及促进当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远见,制定发展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干到底。
(4)结合《政治生活》中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地方政府应如何绘制当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蓝图。
材料:从《论语·颜渊》的“克己复礼为仁”,到儒家经典《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精神几乎渗透到国家与国民的脊髓。从孔子时代的子贡,明清之际的晋商、徽商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经济的崛起,以儒家的“经世致用”哲学在经济领域的成功运用,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儒商文化。儒商文化提倡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在约束儒商自身诚信经营、重义轻利的同时,也提高了儒商的信誉,降低了社会交易的成本和风险,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有人认为:“复苏儒商精神是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剂良药。”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该观点。(12分)
材料:近年来,M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走上了一条“播种畲文化”的新型致富道路。48户村民自发抱团组建起文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兴办生态农家乐,以传统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唱响新时代山歌,展示畲族风情,传播畲族文化。村民甘愿舍小家为大家,整治村庄环境,拆掉造纸厂建起文化广场、停车场等旅游设施。M村在歌舞声中走上了脱贫致富路,2012年人均年收入由过去不到2000元上升至9000多元,并获“浙江省农家乐旅游特色村”和“浙江美丽乡村”称号。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有关知识,说明M村怎样通过“播种畲文化”走上新型致富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某班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把中国同一些文化强国进行比较,希望从中找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所需要的类似做法或相反做法。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请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在下图中填写。
一些文化强国的做法 |
中国走文化强国之路的做法 |
美国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文化“巨无霸”企业。美国的文化输出,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43%的份额。像好莱坞大片就是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
(1) |
英美拥有完善的高等教育系统,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人材。无论是否喜欢英美,很多国家的人都愿意去求学,还有不少 |
(2) |
某些西方国家把民主、人权、自由、基督教精神等,作为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或推送,甚至是强行移植 |
(3) |
(2)材料一青海省是长江.黄河的源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既能解决生活用电问题,又能用来建棚发展畜牧业。为了保护植被,大力发展沼气池。“想要富,先修路”,省委和政府又决定把公路建设作为开发的重点。
材料二 云南省占我国面积的4%,但生物物种却占我国的60%以上。省委和政府决定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除发展旅游业外,要大力发展多种种植业,近期要把植物业作为发展的突破口。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措施的合理性。(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政府性债务规模情况表
单位亿元
年度 |
政府层 级 |
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政府债务,下同) |
政府或有债务 |
|
政府负有担保的债务 |
政府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 |
|||
2012年底 |
中央 |
94376.72 |
2835.71 |
21621.16 |
地方 |
96281.87 |
24871.29 |
37705.16 |
|
合计 |
190658.59 |
27707.29 |
59326.32 |
|
2013年6月底 |
中央 |
98219.48 |
2600.72 |
23110.84 |
地方 |
108859.17 |
26655.77 |
43393.72 |
|
合计 |
206988.65 |
29256.49 |
66504.56 |
注:2012 年底全国政府性债务的总负债率为39.43%,低于国际通常使用的60%的负债率控制标准参考值。
材料二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的通知》要求,审计署于2013 年8 月至9 月组织全国审计机关5.44 万名审计人员,按照“见人、见账、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中央、31 个省和5 个计划单列市、391 个市、2778 个县、33 091 个乡的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并于2013年12月30日向社会公告审计结果。
材料三从债务资金投向看,截止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支出投向情况如下:在已支出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1188.77 亿元中,用于市政建设项目支出37935.06亿元、土地收储项目支出16892.67亿元、交通运输实施建设项目支出13943.06亿元、保障性住房项目支出6851.71亿元、教科文卫项目支出4878.77亿元、农林水利项目支出4085.97亿元、生态建设项目支出3218.89亿元、工业和能源项目支出1227.07亿元。这些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支出总计87806.13 亿元,占87.98%。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知识分析审计机关监督政府性债务的必要性。
(3)面对人均将近2万元的政府性债务,有人说:“既无内债,也无外债一身轻是最理想的财政收支状态。”结合材料三,运用“财政”的知识说明政府合理举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