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论一种经济现象,认为它有“可以实行分业之学理,使日趋精密;则佣工各尽其长,成物良而速”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开始盛行是在( )
A.18世纪末的英国 | B.19世纪末的美国 | C.1920年的苏联 | D.1930年的德国 |
下表为“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比较表”,它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品种 |
生产量(单位:千吨) |
百分比 |
||
关内 |
东北 |
关内 |
东北 |
|
煤 |
25935 |
25398 |
50.5 |
49.5 |
生铁 |
239 |
1702 |
12.3 |
87.7 |
钢材 |
39 |
519 |
7 |
93 |
水泥 |
774 |
1503 |
34 |
66 |
A 东北煤、铁等资源丰富
B 东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C 在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下,东北工业生产呈现良好态势
D 因日本掠夺性开发,东北殖民地经济的特点日渐显露
1873年上海轮船招商局章程规定:将股份较大之人公举入局作为商董,在主要港口协助商总经营业务。这段材料反映了()
A.洋务民用企业管理权由商董控制 |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引进西方管理模式 |
C.洋务民用企业具有近代企业制度的某些雏形 |
D.洋务民用企业的所需资金全部来自民间资本 |
下列史学家统计的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图(注:图中①农民②工人③中产阶级),其中合乎史实的是()
![]() |
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取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
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
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
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地主依靠土地剥削来积累财富 |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
C.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
D.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