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的命运就是生活在变动的乱世风暴之中,而你(指他的诗)也许会如同我们希望的那样,在我身后活得长久,将会遇上一个更美好的时代。遗忘的沉睡不会永远延续,当黑暗被驱散时,我们的后人会再次在先世纯粹的光芒照引下向前迈进。
——彼特拉克《阿非利加》
材料二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所以人民就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们的自由就是毫无理由的了。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中国近代军事学家、政论家蒋百里著《欧洲文艺复兴史》后,梁启超评价说:“然则此书者,吾不敢径指为百里所得之曙光,然吾有以窥其求曙光所由之路也。……吾证其为极有价值之作,盖述而有创作之精神者也。”金宝山也评论道:蒋百里撰写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是我国人士所撰有关文艺复兴的第一本著作。蒋百里在文中提出的‘人之发见,世界之发见’两点,正是‘民主、科学’的生动注脚,符合时代精神。”
请回答:
(1) 材料一作者认为的黑暗是指什么?指出“先世纯粹的光芒”的含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4分)
(2) 卢梭被称为是一个发展了人文主义的启蒙思想家,据材料二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3分)
(3) 材料三中的评论者认为文艺复兴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他们又是怎样认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的?(3分)
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探索、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请回答:
(1)“一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之初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2分)
(2) “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2分)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共同目标是什么?(2分)对外开放又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2分)
(3)“八五”计划期间(1991~199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1分)
自1776年建国以来,美国不断地进行制度和政策的调整,国力蒸蒸日上,其对世界的影响也日益强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那时的“美利坚合众国”,甚至不是“1个”国家,而是13个“半国家”的联合体,即“邦联”。她是由这些各自独立的“半国家”通过契约联合起来的。……它当然也没有什么“全国政府”或“中央政府”,只有一个从根本就没有立法权的“大陆会议”演变而来的“邦联议会”,其实仍然不过是政治协商会议。这个议会是没有什么权威的,大体上是有事就坐在一起开会,开完各自回家。议会的决议,各邦想执行就执行,不想执行就不执行。
——摘自易中天《艰难的一跃》
材料二 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我们曾处于恐惧之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后来的这若干年一直是生气勃勃的年代——是这个民主国家的人民获得丰收的年代。因为这些年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安全,而且我希望,也带来了更好的认识,即生活的理想是用物质以外的东西来衡量的。
——罗斯福总统第三任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材料三我们正处于一个令人痛苦的调整时期,来适应世界政治的深刻变化;我们不得不面对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新的需要这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我相信,我们国家的不安情绪的最深刻的原因,是这样一种人们还只是模糊地觉察到的认识:我们正变得像其他国家一样,需要承认我们的力量虽大,但还是有限度的。
——《基辛格回忆录》
材料四苏联解体后,美国国务卿贝克就声称: “苏联的崩溃为美国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推广它的利益和价值观念。”1999年,克林顿在阐述21世纪外交政策时更武断地说: “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领导,而美国是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能力的国家。”
(1)材料一反映了美国建国之初的不利状况,为改变这种状况,美国是如何进行制度调整的?如何评价这种制度调整?
(2)材料二中的“我们曾处于恐惧之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分别指哪两件大事?这次行动在经济领域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什么?
(3)同是政策调整,材料三与材料二在实施领域上有何不同?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美国)推广它的利益和价值观念”的实质。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注:春秋战国)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材料四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二十五》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晚周时期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3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主张?(3分)
(3)依据材料三、四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的背景。(5分)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是列强的侵华史,在西方国家的侵略下,中国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
1942年 |
日本投降时 |
||||
中国 战场 |
太平洋战场 |
东南亚 |
中国战场 |
太平洋、 印度洋 |
中国战场(不含东北) |
东南亚、太平洋 |
35个 师团 |
10个 师团 |
7个师团 |
37个师团 |
15个师团 |
111万多人 |
不到10.9万人 |
材料三:
中 国 |
美 国 |
英 国 |
||
死亡 |
直接经济损失 |
间接经济损失 |
死 亡 |
死亡 |
2000万人 |
62亿美元 |
5000亿美元 |
40.5万人 |
37.5万人 |
材料四: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请回答: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2)结合材料二、三、四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九条:临时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全国陆海军。
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第四十四条: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
——《中华民国约法》
(注:1914年5月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是北洋军阀袁世凯政府一手炮制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原则和政治体制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防止、限制袁世凯专权有何规定?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民国约法》对大总统权限的扩大其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