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有效地切断。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的人口庞大无比,也有助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因为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结合得很好。……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在适合农业的地方,就发展起中国文明;反之,则实行一种畜牧的生活方式,不管它是属于蒙古人、满人还是突厥人的。……
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彼此间犹如意大利语之于西班牙语、瑞典语之于德语,颇为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其原因就在于,它由表示意义或物体的汉字组成。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但是,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它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
——《全球通史——1500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
材料二 黑格尔在提到古希腊自然环境时说:“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湾。这地方普遍的特质便是划分为许多小的区域,同时各区域间的关系和联系又靠大海来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生活方式多样,航海交通和商业贸易发展。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往流动,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政权、财权、神权分立,又联合起来共同推翻“一元化”的族权,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血族共产制,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中国文明连续不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希腊文明与中国文明的不同之处
(3)两则材料在史学理论上有何共同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美国《邦联条例》和1787年宪法内容比较表
《邦联条例》 |
1787年宪法 |
|
立法机构组成 |
一院制国会 |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
立法机构成员的构成与产生 |
每邦在国会的代表2~7人;各邦立法机构按年度指派代表。 |
每州2名参议员,由各州州议会选举产生;各州选民选举产生的众议员组成众议院。 |
行政首脑 |
无 |
合众国总统 |
征税权以及征税方式 |
诸邦有征收税金,向其他邦征收关税的权力。 |
国会有权规定并征收税金、关税、输入税和货物税;征税法案应首先在众议院提出。 |
批准生效 |
交给诸邦的立法机构审议,如果同意,授权他们在国会的代表批准。 |
经9个州制宪会议批准,即足以使本宪法在各批准州成立。 |
--摘编自(美)米尔奇斯等《美国总统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邦联制相比联邦制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确立联邦制的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1)概述18-19世纪西欧经济、政治发展的主要状况。
(2)结合材料和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为何重视现代化理论?
(3)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变化。一些新的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
取消读经讲经课 |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那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