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的东西, 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
——(法)雨果
材料二 1862年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馆,1862、1863年在上海、广州成立的广方言馆。特别是1868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所设立的翻译馆,它们都是官办的编译西方科技书籍的机构。这些机构大都由外国人主持,一共有460多种西方科技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中国不断派出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技术。……1896年后,一些学者相继成立了“务农会”、“地学公会”、“舆算学会”、“地图学会”、“测量学会”等。……但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还没有开始。
——许庆朴、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
材料三 二战后,日本先是大力发展实用技术,在积累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和技术经验后,逐步加强了基础研究。日本始终注重发挥民间企业的积极性。由民间企业唱“主角”,专门研究机构和大学唱“配角”。一些大型企业的科研经费均占其销售总额的7℅到10℅。日本主要引进“软”的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从不盲目引进“硬”的成套设备。战后日本最大的技术引进项目,东丽公司的尼龙技术的引进费只相当于中国宝钢付给新日铁公司引进费用的1℅。
——《中西500年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成为“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前期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3)依据材料三,概括日本战后发展科技的做法。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问题的认识。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了维护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从1939年下半年,共产党人连续发表一系列文章,阐明自己关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其中主要有1940年2月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即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那些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纲领是:……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2)概括材料二中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理论政治制度的特点在创立新中国时是如何实践的?(本题摘抄原文不得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看,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创新精神?
资产阶级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方针,反映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把货币看做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货币多寡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都强调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在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时,各国有不同的侧重点。西班牙和葡萄牙最重视控制金银的贸易。英国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为此,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1)指出材料一中重商主义的内涵。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欧国家在15—17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实行重商主义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亚当·斯密基于自由放任的原则认为在国内经济生活方面的自由竞争和在对外贸易方面的自由贸易同样重要。……英国是19世纪最早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第一,19世纪60年代的自由贸易政策,使国际贸易取得异乎寻常的增长。……第四,对殖民地的自由贸易政策损害了殖民地国家的利益。在欧洲与东方的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签订的。……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亚当·斯密提出的经济原则和政策;并说明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贸易政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
材抖三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攻货币手段刺激有效需求。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
(3)指出材料三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
材料四但是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钒恩斯主义一筹莫展。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的表现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概括材料一中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1901年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派遣留学生……据统计,到1901年全国兴办的各类学堂已有42444所。全国学生人数……到辛亥革命前夕,增至156万余人。……但新学堂讲授的科目主要是包括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某些社会科学在内的“西学”。
1900年全国留日学生不过百多人,l901年清政府令各省派游学后,留日学生激增,……到1906年前后,又增至8000余人。……新型知识分子群体视野开阔,不仅易于感受民族危机,产生强烈的救国责任感;而且易于感受西方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潮流,产生变革社会的自觉意识。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2)指出材料二中清政府推行的“新政”中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客观影响。
材料三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议会内外都认为考试制度是中国创立的制度,而且没有人加以否认;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材料四 1855年文官改革令在英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以择优取士的崭新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因而也是不列颠现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起点。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55年英国实行文官制度的背景和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生产与消费决定着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
年份 |
人口数 (万人) |
耕地数 (万顷) |
耕地负荷数 (人/顷) |
米价 (千文/石) |
1661 |
323.3 |
58.7 |
5.5 |
0.963 |
1685 |
332.4 |
72.7 |
5.3 |
0.539 |
1724 |
533.6 |
80.0 |
6.7 |
0.575 |
1753 |
1651.4 |
83.1 |
19.9 |
1.012 |
1784 |
3283.2 |
89.8 |
36.6 |
1.412 |
1820 |
4799.2 |
95.0 |
50.5 |
2.432 |
(据《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代两湖地区物价的变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动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80、90年代,工人们能够消费得起食物和除住房以外的东西了。工人们的预算中现在包括了更多的衣服开销,甚至可以去进行休闲消费了。人们从乡村向城市的大量迁移,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到20世纪50年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数量都下降了50%。但工人阶级的规模并没有因此而扩大。随着白领雇员人数的逐渐增加,产业工人的人数逐渐下降了。同时,工人阶级的实际工资上升使他们能够以中产阶级的模式进行消费了,由此进入了一些观察家所称的“消费社会”。20世纪20年代,商业中引入了分期付款方式,这种方式在50年代广为流行,使得工人们有能力像中产阶级一样购买电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录音机和汽车等。(据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欧洲兴起“消费社会”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消费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从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看,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过去,我们很不重视建筑业,只把它看成消费领域的问题,建设起来的住宅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但是这种生产资料的部门,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产业部门。要改变一个观念,就是认为建筑业是赔钱的。应该看到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所以,在长期的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的地位。建筑业发展起来就可以解决大量的人口问题,就可以多盖房子,更好的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邓小平关于建筑业的观点。
近代以来的世界是“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圆(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东西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因甚为遥远,其窥吾圆必以南洋为基地。(据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孙中山提出,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勾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据边疆网《中国海权研究》)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魏源、孙中山海权思想的异同点。
材料三 1890年,马汉出版了《海上实力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书中阐述了海上商业对于国家的财富机器实力的深远影响,为了使本国民众所获得的好处超过寻常的份额,有必要竭尽全力排斥竞争者。为了获得这种制海权,就必须拥有“海上实力”。这种“海上实力”不仅包括了强大的海军,而且还包括商船队、海外殖民地和军事基地,甚至连国家制度、民族性和生产力也被纳入其范畴。马汉的解释,一方面是美国当时日益增强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美国企图凭借实力向海外扩张的表现。(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
(2)《海上实力对历史的影响》一出版,在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就吹捧该书为“绝妙的书”。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奥多·罗斯福如此吹捧该书的原因?并说明该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