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下列I、Ⅱ两个题
I(16分)下表是一位患者的血液生化检验报告单中的部分检测结果,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项目名称 |
缩写 |
结果 |
单位 |
参考范围 |
谷丙转氨酶 |
ALT |
67 ↑ |
IU/L |
0-40 |
尿素 |
BUN |
4.34 |
Mmol/L |
2.5-7 |
脂蛋白 |
HDL-C |
0.19 ↓ |
mmol/L |
1.16-1.55 |
葡萄糖 |
GLU |
8.65 ↑ |
mmol/L |
3.9-6.1 |
(1)谷丙转氨酶参与人体细胞内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该患者多次空腹抽血体检,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均为表中8.65左右,那么可以初步判定其患病的病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推测该患者血脂含量___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
(3)检测表明该患者喜好高脂膳食,医生建议应多吃一些含__________较多的食物。
(4)赖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其是否也是小鼠的必需氨基酸呢?某生物兴趣小组就此问题进行了探究:
实验原理:必需氨基酸是动物体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当动物缺乏必需氨基酸时,就会直接影响_________,出现营养不良,体重增加缓慢。
备选材料与用具:20只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正常幼年小鼠、分装在不同试剂瓶中的20种氨基酸、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天平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配食:取一定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含量和比例适宜的20种氨基酸,配制成食物A;
取等量的不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物,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配制成食物B。
第二步分组:将20只大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称量并记录其体重。
第三步饲喂:甲组每天饲喂适量的食物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大鼠其他饲养条件相同。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赖氨酸是大鼠的必需氨基酸 |
II(10分)题30图表示夏季玉米在一昼夜内对CO2的吸收和释放情况。请回答:
(1)玉米_________时有机物的积累总量最多。
(2)当乙图中S1、S2、S3三者的关系为__________(数学表达式)时,该玉米才能正常生长。
(3)玉米在洪涝期间会发生烂根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
(4)若是大豆将出现“午休”现象,导致此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为玉米的全部叶片在25℃时,光照强度与氧气释放速度的关系示意图。若将植株的叶片剪掉一半,请在图中画出植株剩余叶片光照强度与氧气释放速度的关系曲线(假设每个叶片的生理状态基本相同)。
如图表示的是细胞中含有的四种有机物的结构与功能。请据图回答:
(1)组成物质A的共同的化学元素有__________,若n个A物质组成m条链,组成某种物质E,该物质E至少含有氧原子的个数是。
(2)图中的F主要为__________,这时B是__________。
(3)图中G在植物体内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由C构成的植物细胞内的结构物质是__________。
请完善下列探究实验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材料:酵母菌、洁净的试管、滴管、高压灭菌过的5%葡萄糖溶液、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等必需材料和仪器。(实验时间为一周)
(1)提出问题:酵母菌种群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2)作出假设:。
(3)实验步骤:
①在试管中加入5%葡萄糖溶液10mL,接种少量的酵母菌,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七天。
②每天取样,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如下模型。
(5)结果分析:
该酵母种群的K值约是,从第6天后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其原因是:。
(6)问题探讨:
①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培养用具及培养液都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培养期间,每天定时取样计数
C.用吸管直接从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培养液中取样
D.要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应多次记数,求平均值
②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盖玻片盖放在计数室上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6分)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 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猫头鹰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占有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_。
(3)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_______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各种生物通过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4)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2)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时,原因是。
(3)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不再增加,主要原因是。
下图甲曲线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0℃时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某同学“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试回答:
(1)图甲曲线中,当光照强度为X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图甲曲线中Y点光照强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等于、小于)呼吸作用速率。
(2)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图甲曲线中Y点将向方移动。
(3)利用图乙装置来探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中,若在灯与广口瓶之间放一个隔热装置(假设对透光性无影响),这时我们可用这个装置来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若实验中每隔15 min增加一次广口瓶与灯之间的距离,随着时间与距离的增加,气泡产生速率下降,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①,
②。
(4)在充足的光照下预测有色液滴将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