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朱熹《大学章句·格物致知补传》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卷十一
材料三 1898年,近代中国两大思想巨著先后出版并流传甚广,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的“理”的共同涵义及在“穷理”上的不同途径。简述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
(3)材料三中的思想巨著作者是谁?它们在宣传维新思想上的不同理论武器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维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材料二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 |
茶叶 |
生丝 |
1840年前 |
5000(年平均值) |
5000(年平均值) |
1846年 |
7010 |
13220 |
1854年 |
14122 |
62896 |
1871年 |
1022159 |
126000 |
——整理自《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主动对接,就面临再次入世的可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验……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使命。
——《人民日报》:上海自贸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184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结合所学分析指出造成这些变动的主要原因。
(3)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是如何逐步走向开放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成立上海自贸区以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后,习近平主席发出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声音,振聋发聩、使人警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新唐书·百官志一》
材料二英国的“光荣革命”(实际上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一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
第十八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选)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的运行有何作用?
(2)“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l7—18世纪的英国怎样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3)材料三反映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如何设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现代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制约权力的机制内核是什么?
工业革命极大地加快了世界一体化步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
欧洲 |
美国和加拿大 |
非洲 |
|
1750年 |
19.2 |
0.1 |
13.1 |
1850年 |
22.7 |
2.3 |
8.1 |
1900年 |
24.9 |
5.1 |
7.4 |
——选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欧洲人营养水平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应增强。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铁路网也保证了外界的供应。与此同时,千百万欧洲人远渡重洋移民美洲,带来了新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随着殖民扩张步伐的加快,蔗糖、茶叶和棉花等农产品的大规模全球交易不再是新鲜事,对工业机器至关重要的轮胎的主要原料——橡胶,则来自巴西、马来西亚和刚果河流域。以运输、通信和军事技术武装起来的欧洲人强迫殖民地提供自然资源、交换工业品,这激起了殖民地的抵抗。
——据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整理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1906年开始,汉口英租界先后出现了照明用电和自来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的引进比武汉还要晚。不过,沿江城市近代文明设施的出现,不但比西安等内地城市早,也比华北等地通商口岸早得多。
——据张仲礼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整理
(1)材料一中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引起这种变化的经济原因。
(2)阅读材料三,分析“近代文明设施”在华传播的主要特点。
(3)参考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影响。
发生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佞垂老亲见……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世事纷纭已极。和会散后,又益以青岛问题,集矢曹、章;继以罢学,牵率罢市。咄咄学生,救国良苦……国中革命之说,暗长潜滋。
——据《严复集》整理
材料二中国抗击的日本的兵力最多。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七七事变”到一九四五年,日军历年投入到中国关内战场上的陆军……平均每年占百分之七十六点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陆军主力仍分布在中国战场上,中国摧毁的日军有生力量数目最大。
——刘大年《抗日战争年代》
材料三中华民族从来是一个爱好和平、与邻为善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饱受外来侵略和奴役之苦,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自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事实雄辩地向世界昭示,中国始终是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率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恪守不参加军事集团、不谋求势力范围、永远不称霸等庄严承诺,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为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胡锦涛《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1)阅读材料一,指出严复所称“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为“利己杀人,寡廉鲜耻”的依据是什么?请您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说明“一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二战前和二战中中国军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3)阅读材料三,从汲取战争经验教训,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出发,概括指出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简要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