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90年前的 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 ③书目共产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 ①③ | B. | ②④ | C. | ②③ | D. | ①④ |
梁启超说:“以社会主义运动之立场而论,欲此主义之传播与实现,不能不以劳动阶级为运动主体。劳动阶级不存在之国家,欲社会主义之实现,有道无由。而劳动阶级之发生,恒必与资本阶级相缘。故必有资本阶级,然后有劳动阶级,有劳动阶级,然后社会主义运动有所凭籍……”“资本主义必非社会终极目的的明矣,不过借以为过渡。”这表明他()
A.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
B.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性 |
C.还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弊端 |
D.认为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护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其荒谬是因()
A.儒家的至尊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
B.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处于根本对立,双方无法兼容 |
C.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
D.中国的西方化不彻底,无法真正推动中国进步 |
对“情”和“趣”的提倡成为明代后期诗文理论突出的现象之一。汤曼祖说“世民为情,情生诗歌”;袁宏道说“世人难得者唯趣”,“入理愈深,然去趣愈远矣”,因此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与日益僵化的程朱理学的对抗
②商业发展与市民阶层的扩大
③再现挑战正统,提倡个性的思想活跃局面
④西方人文主义兴起并传入中国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②③④ |
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写道:“由邦国制度发展面来的帝国制度,曾使我们民族龙腾虎跃,在世界上独步一时;由城邦制度留下的政治遗产,则在千年之后大放光辉,并成为当今世界不同可阻挡之制度。”文中所言“帝国制度”“城邦制度”的主要特点分别是()
A.君主专制 法制至上 | B.中央集权 代议民主 |
C.宗法血缘 直接民主 | D.中央集权 人民主权 |
《说文解字》中提到“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由此可见,史者应该()
A.辩证看待历史现实 | B.客观记载历史事实 |
C.全面记载历史发展 | D.公正评价历史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