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1年3月18日,中国(济南军区)第八批赴苏丹瓦乌维和部队第一梯队225名官兵,从河南省新郑国际机场载誉出征,奔赴万里之外的维和任务区。目前,中国共有1958名官兵在联合国10个任务区和维和部队执行任务。
材料二:2011年3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希望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尽快促使利比亚问题有关各方实现停火。材料三:2010年11月,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团结协作,深化反恐、防灾减灾、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交流合作,开展政策协调和对话,加强经验交流和技术援助,积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安全、有利、便捷的环境,共同保障本地区人民安全和福祉。”
(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如何?(2分)
(2)结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了哪些作用?(9分)
2009年世界经历着大变革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阴霾犹重;国际能源、资源和贸易形势起伏动荡;新旧热点问题矛盾交织……,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外交围绕全力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审时度势迎难而上,继续推进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大力开展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外交,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合作中,中国外交全力以赴,谋求共赢,显示出宽广、长远的视野和开放包容的姿态。危机中,中国外交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自信与成熟。
(1)我国为什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的?
“驼峰航线”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但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美国政府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采取既接触又遏制的对华政策,从而使中美关系一直处于既相互借重与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状态。
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中美关系的曲折变化说明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你认为中国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美关系?
材料一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接近代表总数的百分之十四。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人口特少的少数民族至少都有一名代表。在西藏,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人口不足三千人,也拥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
材料二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1994~2001年,15个对口支援省和中央各部委无偿援建西部地区716个项目,资金投入31、6亿元人民币,除中央政府投资外,“十五”时期,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建设项目71个,无偿投入资金10、62亿元人民币。
材料三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6年来,西部地区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人民币。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基本原则内在联系的认识。
高中《政治生活》(必修二)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展开的。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以及人的解放的实现程度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水平。
(1)“三统一”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请问“三统一”指的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如何?
(2)请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应当如何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009年9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回答: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