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据报道,广州市从2010年11月8日起取消亚运公共交通全民免费措施,改为发放交通补贴。原因不复杂,交通部门负责人表示,“公共交通免费一周来,公交地铁的日客流量高达1754万人次,地铁日客流量更是近800万人次,大大超出运输能力,严重影响地铁正常安检和亚运安保工作,对市民上下班正常出行造成极大不便。”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公共政策的制定要以人为本”为主题召开辩论会,请你参与其中。问题探究
11月1日是广州实行亚运公共交通免费‘“大礼包”首日,当天广州地铁便被“挤爆”,市民用“震撼”来形容汹涌客流。一份原本亚运会期间给市民的“礼物”终因客流激增“吃不消”昙花一现般天折掉了。6日晚广州决定取消亚运全民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改为发放交通补贴(11月7日《新京报》)
(1)请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广州市政府的做法予以评析(6分)
放眼未来
“免费地铁‘不免费’的喜与忧”。在微博上,这一城市公共交通调整措施被演绎成一场悲喜剧,奚落与调侃的文字争奇斗艳,广州地铁免费后很挤:西装进去,三点式出来;水桶腰进去,水蛇腰出来”……可喜的是,广州政府能及时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对公共政策的缺陷进行弥补和完善,而不是“闭门造车”,刚愎自用。
有网友A评论:短短的7天时间内,政府灵活性调整了政策相关内容,使政策更注重从实 际情况出发,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市民需要。
有网友B评论:作为涉及到民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从而使做出的决策具有科学性、前瞻性,能为人民的切身利益服务。
有网友c评论:公交地铁免费的政策给地铁带来的压力首当其冲,最受影响的便是那些有刚性出行需求的上班族。希望交委能对目前的政策做些积极改进,着重解决上班族的需求的同时,使得各阶层人群都能从中获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请简要回答上述论断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的。(8分)
我来参与
广州“地铁事件”折射出大城市交通管理的普遍难题。本周日晚六时,市客运交通管理处将召开市民座谈会,积极听取社会各界对“免费新政”的体会和建议。
(3) 如果你是一位市民代表,请你就如何更好地服务市民,让大家能更轻松愉快地享受亚运带来的优惠便利出谋划策,提两条合理性建议,并说明哲学依据。(4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高二年级时政小组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您参与其中。
材料一:芦山地震发生后,华夏儿女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神州大地到处涌动着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到处迸发着华夏儿女心系灾区的无疆大爱。灾区人民更是戮力同心、守望相助,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开展自救互救,救亲人、救邻居、救陌生人的事迹感天动地。现在,灾区人民又以不屈的精神开始了灾后重建。从汶川到芦山,灾区群众在承受灾难和痛苦的同时,展现的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滋养着当代华夏儿女,闪耀出更加耀眼的人性光辉,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精神之花。
(1)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二:时政小组中某同学就“你认为应该怎样弘扬民族精神?”对部分同学进行了采访,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回答。
同学甲: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民族精神落实到身边小事中,比如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我们必须做到服装整齐,纪律严明,态度严肃,坚决杜绝交头接耳,嘻嘻哈哈,东倒西歪。
同学乙:我认为弘扬民族精神应该继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同学之间不比吃穿,只比学习,要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好习惯,为节约资源贡献力量。
同学丙:我认为弘扬民族精神还需要坚决抵制外来文化。比如国外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都不应该进口,这样才能保持民族精神的本色。
(2)针对对上述三位同学的发言,回答应该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显示,2014年11月1日至12日,北京空气质量均为优良级别。2014年11月7日至2014年11月12日正值APEC会期,网络热议,将这样的蓝天称为“APEC蓝”。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实施道路限行和污染企业停工等措施,来保证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水平。如北京市政府先后制定了《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北京市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和“停车”、“停限产”、“停工”等10个分方案,部分市民也迎来6天的“小长假”。在这些严厉治霾的措施下,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道路畅通了,久违的湛蓝天空出现了.那么,“APEC蓝”可以常态化吗? 专家指出,这些只是权宜之计,要解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给我国自然和经济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留住APEC蓝,需要我们创新环保理念,重归“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环保科技,加快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这是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难选择的根本出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应该如何创新环保理念,留住APEC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千米的淮河,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使淮河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淮河这条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经过人们的努力改造,已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
材料二: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在华沙气候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它对于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有重大意义。《战略》确定的适应气候变化重点任务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合理规划开发活动;二是加强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三是加强灾害监测预警。
(1)运用辩证唯物论关于物质和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怎样才能做到人河和谐共处?
(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中,是怎样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下列是2014年我国采取的经济措施。
材料: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安监总局等12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底全国关闭2000处以上小煤矿。我国加快和完善立法,目前有《预算法》、《环境保护税法》、《证券法》、《资产评估法》,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司法应对,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说明上述措施的经济学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十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情况表

注: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大约在65%~70%之间。
材料二:2013年广东GDP增长8.5%,成为中国首个超6万亿元的省份,全省各级财政收入16964.4亿元,列全国第一。粤东西北12市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人均GDP排在全国倒数第4位。处于粤东西北“贫困圈”包围之中的珠三角是全球制造业重镇,尽管富庶,在经历数十年高速发展后,已面临资源、产业结构等“天花板”向题,发展后继乏力。
(1)用“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分析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广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应怎样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