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联何忧也!”
——《贞观政要》
材料四 所谓“旨从内降”,就是犯罪案件,在三法司拟罪之前,已由锦衣卫拟罪请旨,或直接由君王授意如何拟罪。那么三法司的审判就是走形式而已,这样的话生杀予夺在于一人。
——朱永嘉《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
材料五 在清末新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三代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
(2)概括材料二商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思想对秦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哪两种权威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有何不同?这种结果的变化说明什么?
(4)材料五中法制改革的原因是“今昔情势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哪些情势不同。
鞋是常见的生活用品,但“脚上文化”却反映出了历史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缠足,又称裹小脚,是中国20世纪初以前的一种风俗。手工的绣花鞋也就成了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被世人誉称“中国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布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鞋广告。
注释:图中的女鞋广告语为
请回答:
(1)概括近代“鞋的革命”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上述图文资料,分析国产欧式女鞋流行的原因。
材料二:下面三幅图片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3)请概括说明每幅图片见证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子•任法》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1)依据材料一,比较《管子》和西塞罗在法的问题上的认识有何不同?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材料三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2)材料二、三分别出自哪两部文献?两段材料反映的两国元首所处地位有何不同?
材料四美国在建国之初也曾出现过私人利益泛滥、普遍出现腐败、派系与党争等一系列问题。……在费城削宪会议的过程之中,虽然各州、派系之间有利益冲突,但为了实现共同的国家未来和长远的政治秩序,大家一方面相互承认对方的逐利冲动,另一方面寻求利益整合和政治妥协的可能性。美国人坚信,只要有适当的制度性安排,各种分散的私人利益可以“共和”为民族的整体利益。
——许纪霖《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为何失败?》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在解决独立初期政治问题时所体现的政治智慧。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制度转型的看法。
(18分)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又是文明进步的前沿地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成千上万个镇市也因商业的发达而兴盛起来。《元丰九域志》等书都记录了大量镇名,其地位仅次于县治。官府在各地设置场务,收取商税。市的地位又仅次于镇,有些市也设置行政机构。有的镇市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如黄池镇(今安徽马鞍山)和沙市(今属湖北)是从属于州县的镇市,却发展为商旅萃聚的贸易中心,黄池镇商业的繁荣已超过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有些市、墟或集因商业的发达而发展为镇,有的镇也升格为县。由于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频繁,官府在不少商船客货辐辏地设置税场,商税收入也非常可观。
——摘编自邓广铭等《宋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城镇发展的突出表现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发展产生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 在此期间, 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5万人, 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 从总人口的1.1% 上升为 6.6%. 至1949年增至5766 万人, 从占总人口 5.1% 上升至 10.6%。……从 “五口通商”始, 至甲午战争前, 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麻生《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各规模等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比较表
规模数 |
1964~1980 |
1980~1989 |
增长率指数 |
||
城市数 |
增长幅度① |
城市数 |
增长幅度② |
②/① |
|
大于200万 |
5 |
3.59 |
7 |
24.16 |
673 |
100-200万 |
8 |
10.95 |
8 |
25.41 |
232 |
50-100万 |
18 |
14.89 |
30 |
28.47 |
191 |
20万-50万 |
43 |
23.55 |
70 |
34.22 |
145 |
10万-20万 |
51 |
26.78 |
62 |
44.91 |
168 |
小于10万 |
42 |
38.10 |
46 |
70.39 |
185 |
平均 |
167 |
15.87 |
223 |
31.63 |
199 |
——摘自周一星《八十年代中国城市化的若干新动向》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
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车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
体经济”面目全非。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高王凌《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民反行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哪些现象?“机器之利”显而易见,为什么“名卿巨公”还“以为非者亦半”?
(2)材料二中出现大量带“洋”字的词语,主要原因是什么?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70年代农村的“集体经济”指的是什么?请举一例说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农民的这种自发修改如何促进中国的制度创新完善?
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材料二: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贱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的悲歌。
材料三: 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这一战争;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指出1640~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
(2)试对材料二马克思论述中的关键词句进行解读(关键词句:①陈腐世界的代表;②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③贱买贱卖的特权;④对联式的悲歌)
(3)如从材料三中三个视角理解鸦片战争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这说明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