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著名史学家钱穆曾说,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 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请回答:(1)请举一二例“优良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它们是怎样“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的?
(2)概要指出所举政治制度中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内容,并说明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臣等所居即天子之土,臣等所牧即天子之民,安能私有乎?今谨收集版籍(注:“版”是指各藩的领地;“籍”是指领地上的人民)奉上,愿朝廷处置。
——摘自《萨、长、土、肥四藩主奉还版籍奏文》(明治二年)
朕惟值此更新之际,如欲内以保安亿兆,外以与各国对峙,宜使名实相副,政令归一。朕前听纳诸藩奉还版籍之议,新命各知藩事,使之各奉其职……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
——摘自《废藩置县诏书》(明治四年)
(1)指出材料一所述的改革措施。据材料二,概括废藩置县的过程。
(2)据上述材料,归纳两场改革的共同内容。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说明这一改革内容在作用上的相似之处。
B.[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私人企业和私人的主动性应该成为“国家主义”的基础。然而,鉴于这个大民族和大国的整个需要,并且考虑到私人资本不能做很多事情,因此经济应该由国家控制。
——摘自凯末尔《土耳其国家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凯末尔认为,尽管考虑到私人企业和活动仍然是我们的基本主张,但我们的主要政策之一是国家积极关心涉及民族普遍性问题和重大利益问题,特别是国有经济问题。
——摘编自《现代土耳其》
材料二到30年代末,土耳其全国铁制品生产的100%,钢制品生产的80%,水泥制品生产的55%,均被国有苏美尔银行所控制。而国有埃蒂银行则控制了土耳其全部的煤炭和铜矿生产。
——摘编自《危机中的土耳其:从国家主义到新殖民主义》
(土耳其由)1927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仅占0.14%的比例,逐渐上升到了1939年的0.23%,成为在当时除了苏联和日本以外,工业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最快的国家。
——摘自《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1)据材料一,概括凯末尔对私人企业的认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凯末尔的“国家主义”。

阅读下列中外交通史的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板块一古代城市交通管理

(1)据上表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后期城市交通管理的特点。
板块二近代城市交通与公共秩序
《上海洋场竹枝词》:“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谁说中华生命重,噬人虎口日增加。”“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载:“过往车轿必须靠马路左侧通行;独轮车必须在马路左侧紧靠人行道通行,不准乱窜。”
(2)以上竹枝词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交通出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于哪一类城市?据上述两则材料,指出采取的解决办法。
板块三近现代铁路建设与发展嬗变
19世纪后期四国铁路里程统计表(单位:千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3)据以上统计表,比较19世纪后期中外铁路建设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据图与《南昌铁路局史志》材料,概述福建铁路建设的发展变化。
板块四综合探究交通发展的轨迹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总结我国交通管理与建设的发展史,并说明交通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工业革命不仅造就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造就了巨大的工业生产力,工业化国家用大量而丰富的工业品来换取其他地区的农产品和原料。英国率先成为“世界工场”,随后其他欧美工业国也开始分享英国这一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交通运输的改进和和通讯技术的发明使世界各地之间的贸易更加快捷。……铁路和港口成为世界贸易的动脉。
——岳麓书社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工厂法上的第一个条例,它规定,车间的墙壁和天花板应该每年用石灰刷白两次;……工厂必须为男女两性儿童安排分别宿舍,并有足够数量的床铺;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12小时;在学徒的头4年中,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视察员发现工厂有传染病的话, 有传染病的话,他们有向保安审判官所属郡法院提出报告的任务…… 这项法令创立了一个在英国19世纪期间起了很大作用的制度,而且各文明国家都采用了这个制度,即对工厂的监督。必须承认,这项法令的实施效果几乎等于零,即使认真实行,也只不过提供一些微乎其微的补救而已。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材料三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这是一种带有劳动改造性质的规定。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走出济贫院后能靠劳动谋生。院内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
——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
李世安《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问题的历史考察>问题的历史考察》
材料四 马克思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城市的扩展和‘美化’,灾祸越来越严重,以致在1847年到1864年间,仅仅由于害怕那些对‘上流人士’也绝不留情的传染病,议会就制定了不下十条卫生检查法令,在某些城市,如利物浦。格拉斯哥等地,破了胆的资产阶级还通过他们的市政当局来进行干涉。不过,西蒙一声在他的1865年报告中任然大声疾呼:‘一般来说,这些灾祸在英国还没控制住’”
——王钰《世界经济通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工业革命怎样改变了世界?
(2)材料二、三反映了英国工人处境的哪些信息?(不得摘抄原文)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三、四,分析英国政府制定1802年工厂法条例和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 》的原因,并评价英国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为。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2)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2分)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在商业和农业的关系上,材料四反映了什么思想?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产生这一思想的经济根源是什么?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四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2)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在商业和农业的关系上,材料四反映了什么思想?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产生这一思想的经济根源是什么?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