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世纪初以来,中国东北一直是列强各国争夺的重点地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俄罗斯以义和团事件为导火线,向全满洲,进而向朝鲜大举进军,不仅如此,俄罗斯还将整个支那(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轻蔑性的称呼——编者注)北部纳入侵略计划。针对俄罗斯的南下,实际有决心、有勇气进行战斗的只有日本一个国家。当然,清国没有这种决心,朝鲜也不会有。美国和英国虽然发出了抗议,但却没有作战的意思。……如此看来,如果我国当时不站出来,那么日俄就不会发生战争。是日本首次将俄罗斯势力从朝鲜,从南满洲驱逐出去。中国人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助日本的人的手收复了满洲。……然而,在我们看来,如果没有这种富国强兵和日本的现代化,那么亚洲会变得不可想象。正是因为有了军国日本,才爆发了日俄战争,正是有了日俄战争,亚洲才得救了。如果当时没有军国日本,那么整个亚洲就会崩溃,就会彻底垮掉。
——日本•历史研究会《大东亚战争的总结》
材料二 我认为,帝国的使命在于维持东洋的永久和平以贡献于世界和平,解决满蒙问题是以实现日本帝国使命的远大理想这个大信息为根据的,明治天皇的圣意也就在于此。
……由于帝国掌握着满蒙战略关键的据点,在这里形成了帝国国防的第一线,从消极方面来说,达到保卫朝鲜的目的;从积极方面说,可以牵制俄国向东发展,并且对中国掌握着有力的发言权。万一日本从满蒙退出,不但立刻会危及帝国的生存,并且立刻会破坏东洋的和平。……满蒙的资源很是丰富,有着作为国防资源所必需的所有资源,是帝国自足所绝对必要的地区。……我衷心认为,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目前中国方面的态度来考察, 如用外交的和平手段,毕竟不能达到解决满蒙问题的目的。
——1931年板垣征四郎《从军事上所见到的满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认为日俄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日本军国主义的作用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日俄战争的实质和结果。
(3)据材料二指出板垣征四郎解决满蒙问题的所谓目的是什么?日本是用什么手段解决满蒙问题的?从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日本争夺东北亚地区的真实目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社会生活(衣.食.住.行.娱乐等)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请你解答如下有关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将表格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②③④
(2)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近代交通与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二《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中,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有何影响?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2)针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3)分析材料三(图11)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材料五: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4)在材料四的思想指导下,结合材料五,说明我国在十四大、十五大上作出了哪些重要决议?
材料六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城镇人口(亿) |
上网用户总教(万) |
恩格尔系数 (%) |
|
1978年 |
3624.1 |
1.7 |
57.5 |
|
2001年 |
95933 |
4.56 |
6800 |
41.9 |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5)材料六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而走向对抗,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图示。
A: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2)上面两幅图片说明国际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20世纪50—70年代的有关史实说明。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试从经济的角度说明“发展是和平的保障” 的道理。
(15分)“转折”是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种解释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状况,如方向、形式等。在历史上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转型的变化就是转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
(1)改革名称商鞅变法历史地位是秦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主要理由(3分):
(2)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社会发展的转折点
主要理由(4分):
(3)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主要理由(4分):
(4)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主要理由(4分):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没有人会预料到,在这样一片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在1955年至1964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增长率更是超过10%。对于这个奇迹般的速度,人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而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人们都无法忽视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明治维新打下的基础开始发挥作用。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陈启元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当地人群起而攻之,说是高烟筒有伤风水,男女同厂有伤风化等。——慈溪太后有一辆法国使馆赠送的轿车,因为司机无法给她跪着开车而置之不用。
材料三 1953年7月8日,美国“黑船”舰队闯入日本横须贺港,在炫耀武力之余,还用电报机、望远镜、钟表、蒸汽机向日本人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当一部小型机车在专门搭建的轨道上开起来的时候,围观的日本官员真切的感受到了他们与西方的差距。一天夜里,一个日本青年偷偷爬上“黑船要去美国学习。后来,他前往欧洲,详细考察了各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制度,回国后,他参与了明治政府的几乎所有经济政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明治维新从哪些方面给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近代面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中日两国在认识上有何差别?这一差别对19世纪下半期两国的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由英、美派观察员列席中日双边谈判。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和《附约》。条约规定:日本应将前德国胶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中国将该地开为商埠;日本撤退驻青岛和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的军队;胶济铁路归还中国……
材料二《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美国国务卿休斯解释所谓“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时说:“中国为一有主权独立之国家,在有效条约所限制之内,中国自有行政之自由。”公约的核心是确立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回答:
(1)从材料一看,《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与《凡尔赛和约》的相关规定有什么区别?这是不是完全依赖美国对中国人民的“帮助”?
(2)据材料二说明《九国公约》是否“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