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三
材料二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乌兰夫《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报告》
材料三  民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之间的差别可以分为结构性差别和文化性差别两类。结构性差别就是指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别,……世界上许多民族之间爆发的冲突都是由结构性差别扩大成群体性冲突的。……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差别,(注:西部民族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民族分裂分子常常恶意地夸大这种差距,并且歪曲差距产生的原因,使之成为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切实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交往,在各族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宗教观念、国家观念和公民观念,从而夯实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7·5”事件改变不了新疆民族团结的大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制度有哪些特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中所述制度在主要目的上的共同之处。
(3)结合材料三分析,从长远看,要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2年
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
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1912~1913年
教育部规定,中学教育中的外国语以英语为主;外国语要旨在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具备运用目标语之能力,增进相关目标语知识。
1933年
教育部规定,中学英语教育目标是“练习运用切于日常生活之浅近英语”“增加其研究外国事物之兴趣”等。
1954年
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3年
教育部规定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
1964年
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78年
《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
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
1999年
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以“英语的________变化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为题,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
材料二 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及对文明发展的启示。

西方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提出:“美德即知识,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知道得越多,才知道得越少。”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董晓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及其共同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苏轼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画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画种的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世界处于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之中。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一种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浪漫主义应运而生。
(2)据材料二,概括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举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写出其主要作品。
材料三 就在英国发生革命的同时,开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也在英国达到了它的高潮阶段。------这两大革命由 此构成了一幅17世纪的“双元革命”奇观,与18世纪的“双元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交相辉映。如果说18世纪的双元革命的综合效果是启动了整个欧洲乃至全球的现代化进程的话,那么17世纪双元革命的综合效果则主要是启动了启蒙运动——一场为现代社会勾画蓝图的思想运动,而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标准价值观的锻造也正是在这个运动中完成的。
(3)结合17、18世纪“双元革命”的史实,谈谈你对科学化、工业化与民主化关系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 秦 楚 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荀子》
(1)美国人伯恩斯在《世界文明史》中写到“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写出晚周时期儒学家们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这一思想有何意义?
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3)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材料四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共同主张。说明其与传统儒学的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