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该地特有的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模式: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下图是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_。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_________来源,各类生物要_______。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__________;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3)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________的作用,释放出_________,被植物利用。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___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____KJ和____KJ。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______。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______。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是______。

发生于裸岩上的典型群落演替过程中,次序为: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地衣能在裸岩上定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农田弃耕后发生的次生演替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地衣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哪个阶段生物种类最丰富_______________。

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0
4120
67
10
乙种群
10
120
3210
450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有____________。
(2)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
(4)下图为某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 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______。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硫等物质循环的简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中流动形式为______,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转换则以______的形式。
(2)如果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增重2kg,至少需要生产者提供____kg。
(3)如果图示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图中标号____所代表的内容越复杂,则这个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越大。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单位为kcal/(m2·a)。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所固定的
(2)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是kcal/(m2·a),能量在该生态系统中是沿着流动的。
(3)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是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_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