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据题分析作答:
(1)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Ⅰ(a~d)所示:
①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 ;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 。
②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 。
(2)乙兴趣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①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 。
②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填写下表A B C处:
序号 |
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 |
结论 |
|
装置Ⅱ |
装置Ⅲ |
||
1 |
A |
不移动 |
只进行有氧呼吸 |
2 |
不移动 |
B |
只进行无氧呼吸 |
3 |
C |
向右移动 |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
③若酵母菌消耗的O2为3mol/L,而释放的CO2为9mol/L,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 倍。
将葡萄试管苗接种到含有所需培养基的三角瓶中,三角瓶用外包牛皮纸的棉塞封口,然后将其置于人工培养箱中(每个培养箱中有40个三角瓶)。培养箱的温度为25 ℃,光周期设定为24 h,每天8:00~0:00设定为光照培养阶段,0:00~8:00设定为黑暗培养阶段,其他条件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待试管苗正常生长后,监控一天内光照阶段及黑暗阶段,培养箱及三角瓶中CO2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请据表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一天内培养箱和三角瓶中光照阶段CO2浓度下降的原因是,黑暗阶段CO2浓度上升的原因是。
(2)光照阶段培养箱和三角瓶内CO2浓度从最高值降至最低值所需要的时间分别是个小时。9:00~0:00时间段,三角瓶内CO2浓度不变的原因是,其中9:00~11:00时间段,试管苗光合作用消耗的CO2的来源是。
(3)黑暗阶段三角瓶内CO2浓度上升最快时的速率为μL·L-1·h-1,之后CO2浓度上升速率降低,原因是。
(4)培养箱和三角瓶中CO2浓度在较短时间内难以达到一致,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在矮牵牛的体内能合成一种能抗除草剂的物质即抗草胺磷,下图是利用矮牵牛来培养转基因大豆的过程。
(1)图中①应为________________。在构建①的过程中,要用到的对识别的序列具有特异性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
(2)在将①导入土壤农杆菌之前,往往要用______处理土壤农杆菌,使之成为____细胞,然后将它们在缓冲液中混合培养以完成转化过程。
(3)②中的部分农杆菌不能在含四环素培养基上生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过程需要在恒温箱中_________培养,注意观察、记录_________的生长情况。
(5)人工种子是以图中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过程中形成的_________、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过____________包装得到的种子。
果皮色泽是柑橘果实外观的主要性状之一。为探明柑橘果皮色泽的遗传特点,科研人员利用果皮颜色分别为黄色、红色和橙色的三个品种进行杂交实验,并对子代果皮颜色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甲:黄色×黄色→黄色
实验乙:橙色×橙色→橙色∶黄色=3∶1
实验丙:红色×黄色→红色∶橙色∶黄色=1∶2∶1
实验丁:橙色×红色→红色∶橙色∶黄色=3∶4∶1
请分析并回答:
(1)上述柑橘的果皮色泽遗传受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定律。
(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出色是隐性性状。
(3)若柑橘的果皮色泽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以此类推,则实验丙中亲代红色柑橘的基因型是,其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4)若亲代所用橙色柑橘的基因型相同,则实验中亲代和子代橙色柑橘的基因型共有种,即。
如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如图2为能量流经某种群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1中甲和乙之间碳的传递形式是。
(2)图1中鹰和蛇的种间关系为,鹰的营养级为。
(3)如果鼠种群的死亡率较高,则鼠种群数量一定会下降吗?,试分析原因:。
(4)若图2为能量流经蛇种群的示意图,其中的A表示蛇的摄入量,那么B表示蛇的。要保证蛇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的相关植物所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B的倍。
请根据下表所列实验内容回答有关问题。
组别 |
实验材料 |
实验试剂 |
观察记录 |
A |
稀释的鸡蛋清 |
双缩脲试剂 |
颜色反应 |
B |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
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 |
细胞染色情况 |
C |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
0.3 g/mL蔗糖溶液、清水 |
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
D |
蔗糖溶液 |
斐林试剂 |
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 |
E |
洋葱根尖 |
解离液、龙胆紫溶液等 |
细胞的有丝分裂 |
F |
菠菜叶 |
无水乙醇、层析液 |
色素带的数量与颜色 |
(1)A~F六组实验中,组实验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时,应调节螺旋,直至看清楚物像为止。
(2)A组实验反应后所观察到的颜色是。在B组实验中观察到细胞质被染成了红色,说明细胞质中存在。
(3)在D组实验中,不能观察到砖红色沉淀的原因是。
(4)E组实验的装片制作流程中,解离、压片的共同作用是;F组实验进行色素层析操作时,要注意。
(5)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在C组实验中,预测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中央液泡的体积在实验中的变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