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同是中国人”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赖极大地促进了随后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关系的迅速扩大。正如台湾的一位谈判代表所说,台湾人和大陆人有“血浓于水的亲情”,并为彼此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据报道,1993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44亿美元,2万家台湾企业在大陆的投资约在150亿-300亿美元之间。台湾越来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大陆,其成功也日益依赖于大陆。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对面临着岛内劳动力短缺的台湾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主要的吸引力。
——(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香港中评社2009年1月17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可以预料,奥巴马执政之初,将主要延续小布什第二任期的对台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涵是,以保持台海局势的相对和平为直接目标,以反对两岸“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为措施,实现维护美国对两岸关系的介入和影响。
材料三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后举行的记者会上深情地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我真心希望能有机会到台湾去走一走,看一看。我想到阿里山,想到日月潭,想到台湾各地去走、去接触台湾同胞。虽然我今年已经67岁了,但是如果有这种可能,到那时即使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海峡两岸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美国现阶段的对台政策。民主党人奥巴马当选总统后却延续了共和党人当政时期的政策,这说明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温总理的一席话?1987年以来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哪些突出表现?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933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后实行“新政”,国家建立紧急救济署,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颁布法律,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
(1)据上述材料,概括罗斯福新政缓解社会矛盾的措施。
(2)罗斯福新政成功地缓解了社会危机,你认为新政措施最值得后世借鉴的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法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5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9表不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罗马《十二铜表法》
(1)根据材料,概括罗马《十二铜表法》所体现的重要精神。
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国王应居于法律和议会之上,不受世俗法律限制。
——英王詹姆士一世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英国《权利法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在王权和法律的关系上,国王和议会的认识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耕为主,工商业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到了近代,工商业经济在艰难的时局中缓慢发展。
无论商王或用王室,都有大批商贾为之采购珍奇物品。如商王室设有“多贾”管理王室商业。……多贾还供献香酒,参与商王祭祀祖先的仪式:“丁已小雨,佑(?)多贾以鬯[chàng,祭祀用的香酒]”……,可见多贾在王室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商周时代的商品经济不很发达,产生个体工商业者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工商业只能产生于都邑之中,依靠政权的力量管理和经营。
——张岂乏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喜》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商和西周时期政府的商业政策,分析形成这种政策的原因。
末作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仲《管子·治国》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政府的商业政策发生丁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
的原因。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依据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3)依据材料说明哪些因索阻碍了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依据史实说明在近
代之前,这些因索是否有所变化。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国家侵略的不断深入,以洋务运动为标志,中国的近代工业艰难起步。
(4)依据地图分析洋务派工业分布的主要特点。如何看待这种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只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4)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五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