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中枢部门的分立,主要由其处理的政务范围不同所决定,而不取决于或出令、审覆、执行的程度环节分工。……基本上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上述材料中的“此时”是指
| A.秦朝 | B.唐朝 | C.宋朝 | D.元朝 |
在屋大维统治时期,古罗马成为一个地跨三洲、水兼四海的超级帝国。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统治起来困难至极。”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
| A.变革法律,实行万民法协调各阶层关系 |
| B.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统治 |
| C.完善法律体系,编纂《民法大全》 |
| D.建立行省,加强对各地区的有效控制 |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实质上是( )
| A.否定公民民主政治 | B.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 |
| C.肯定国家制衡机制 | D.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 |
清末,某传教士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表明()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
| C.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 D.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宋代“……参知政事宜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材料直接反映了( )
| A.皇帝权力的加强 | B.宰相权力的分割 |
| C.中央集权的加强 | D.宰相权力的加强 |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某学者评论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
| C.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