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认为:“区分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最重要的标志乃是人民通过大规模的政治组合参与政治并受到政治的影响。”中华民国开创了中国民众参与政治的新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如自由党、社会党、工党、统一共和党等。在民国建立后的一年左右时间中,全国的报纸由清末的约100种,迅速增加至500种,总销数达4200万份,许多报纸以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监督政府工作为己任。从1912年底到1913年初,中华民国各省进行议员的选举,初选、复选都热闹非凡,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材料二 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
——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材料三 民众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这就是模仿西方的道路,西方怎么变,我们就跟着怎么做。
——张朋园《夸大辛亥革命不合适》
(1)民国初年,民众取得了参与政治的权利,这体现了孙中山哪项政治主张?当时的宪法是如何规定民众参与政治的权利?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民众积极参与政治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初年民众积极参与政治”这一现象。
阅读毛泽东《七律•长征》,回答下列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2)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会议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3)根据你所学知识,说明长征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哪些困难?
孙中山在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这样说:“今满洲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当于此事。”结合辛亥革命的有关史实评述孙中山的观点。
京张铁路全长200多千米,沿途大部分是高山峻岭,“石工最多,又有7000余尺桥梁,路险工艰为他处所未有”。中国人自己修建京张铁路的消息传开后,一些西方人讽刺说:“中国人修建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甚至攻击詹天佑“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表示:“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助外人,我以为耻!”
回答:
(1)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有哪些困难?
(2)面对西方人的讽刺与诘难,詹天佑表现中国人怎样的精神?
阅读下列邓小平不同时期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摘自1985年10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2、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摘自1987年2月《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3、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摘自1990年12月《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材料4、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1)根据材料1、材料2,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对比材料3、4与材料1、2,文中阐述的思想有什么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你有什么认识?
材料一牛顿的《原理》公认是科学史上的最伟大的著作。在对当代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无疑没有什么别的杰作可以同《原理》相媲美.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无怪乎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摘自《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进行了种种思考。伏尔泰曾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回答下列问题。
(1)牛顿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特征,并列举两位影响了牛顿的“巨人”。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学说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