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是一幅“三教合一”的图案,图案中三人共一个鼻子,一人正面,另两人均侧面。下列与此相关解释,正确的是( )

A.“三教”应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B.三人一个鼻子说明三教实现了真正的“合一”
C.“三教”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佛教、道教、儒学
D.“三教合一”引起了明清的思想批判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中,老大“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

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重在“尚贤”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在纪念孟子的大典中,上百名儿童在“亚圣”像前朗诵孟子的名言的场景蔚为壮观。其中可能朗读到的名言有()

A.“鸡犬之声向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易其田醻,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D.“ 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