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为了应对强敌,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采取出卖国家方式求得和平 | B.开展洋务运动实现富国强兵 |
| C.通过改革政治制度以图自强 | D.通过外交努力来“以夷制夷” |
李鸿章说:“自秦政变法而败亡,后世人君遂以守法为心传。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该段话表明李鸿章
| A.反对改变中国的传统 | B.主张革新落后的传统 |
| C.建议大臣要逢迎君主 | D.反对西方的革新活动 |
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电报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总办商董举自官,不依商律自商举,……不闻会议集众商,股东何尝岁一叙?不闻岁举查帐员,股息多少任所予。”诗中反映出
| A.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 |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办 |
| C.官督商办的近代企业举步维艰 | D.洋务运动成效甚微 |
(2008年晋中第一次调研)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多年。有人把武昌起义的发生说成是张之洞“种豆得瓜”。这种说法的依据是
| A.张之洞横征暴敛,埋下了人民仇清的种子 |
| B.张之洞在鄂开展洋务,客观上为革命准备了物质、精神条件 |
| C.张之洞残酷镇压人民反抗,引发了人民更强的反清情绪 |
| D.张之洞思想守旧顽固,使革命在沉默中爆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