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为“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装置,让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思考该探究方案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操作中需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其最根本的目的是 _____ 。
A.防止小车不能被橡皮筋拉动 |
B.保证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等于合外力对小车做的功 |
C.便于小车获得较大的弹射速度 |
D.防止纸带上打点不清晰 |
(2)实验中甲、乙两同学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橡皮筋对小车做功的变化。
甲同学:把多条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并把小车拉到相同位置释放;
乙同学:通过改变橡皮筋的形变量来实现做功的变化。
你认为 (填“甲”或“乙”)同学的方法可行。
(3)本实验可通过作图来寻找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若所作的W-v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一步应作 (填“W-v2”或“W-”)
的关系图象。
在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由单摆做简谐运动的周期公式得,只要测出多组单摆的摆长L和运动周期T,作出
图象,就可以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理论上
图象是一条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图象如图所示。
⑴造成图象不过坐标原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由图象求出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___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取π2=9.86)
(1)为了测定木块A和木板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图甲为其实验装置示意图。该同学在实验中的主要操作有:
A.用弹簧秤测出木块A的重力为G="6.00" N; |
B.用弹簧秤测出木板B的重力为Gˊ="9.25" N; |
C.按图甲的装置安装器材,安装过程中用手按住木块和木板; |
D.松开按住木块和木板的手,让其运动,并立刻读出弹簧秤的示数。 |
①该同学的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步骤是多余的,有一个步骤存在错误。多余的步骤是,存在错误的步骤是。(填步骤序号)
②在听取意见后,该同学按正确方法操作,读数时弹簧秤的
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N。
根据该同学的测量数据,可得到木块A和木板B之间的动摩
擦因数为。
(2)某同学想用伏安法测量一未知电阻Rx的阻值,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如下:
电源E:电动势3V |
待测电阻Rx |
电流表A1: 量程为0~5mA, 内阻不详,但不超过10 ![]() |
电流表A2: 量程为0~1mA,内阻50 ![]() |
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为50![]() |
电阻箱Rˊ:阻值0~9999.9![]() |
开关S |
导线若干 |
该同学先将其中一只电流表改装成了量程为0~3 V的电压表,然后分别利用电流表外接法和内接法对电阻Rx进行试测,测量的数据记录如下表
接法、次数 物理量 |
接法一 |
接法二 |
||||
1 |
2 |
3 |
1 |
2 |
3 |
|
A1:I1/mA |
1.50 |
2.00 |
2.50 |
1.50 |
2.00 |
2.50 |
A2:I2/mA |
0.50 |
0.67 |
0.84 |
0.43 |
0.57 |
0.71 |
①该同学是用电流表(填表的代号)进行改装的,与该表串联的电阻箱的电阻应该凋到。
②由试测结果可知:接法采用的是电流表外接法;接法测量的结果较为准确。
③该同学的测量电路中,变阻器(填“能”或“不能”)作为限流器串接在电路中。
图中甲、乙两图都是利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来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值的装置示意图.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频率为50Hz.
(1)这两图相比较,用哪个图所示的装置实验较好?简单说明理由.
(2)上图中的丙是采用较好的装置并按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打出的一条纸带,其中O点为打点的第一个点,标为1,后面依次打下的一系列点迹分别为2、3、4、5…….经测量,第15至17点间的距离为11.69cm,第1至第16点间的距离为43.83cm,则打下第16个点时,重物下落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1.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可认为重物在下落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由此求得重力加速度值为g=________m·s-2(要求保留3位有效数字).
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根据纸带算出相关的速度v,量出下落距离h,则以为纵轴,以h为横轴,画出的图象应是下图中的哪一个?其斜率又表示什么?
如图甲所示,用包有白纸的质量为1.00kg的圆柱棒替代纸带和重物,蘸有颜料的毛笔固定在电动机上并随之转动,使之替代打点计时器.当烧断悬挂圆柱棒的线后,圆柱棒竖直自由下落,毛笔就在圆柱棒表面的纸上画出记号,如图乙所示,设毛笔接触棒时不影响棒的运动.测得记号之间的距离依次为26.0mm、42.0mm、58.0mm、74.0mm、90.0mm、106.0mm,已知电动机铭牌上标有“1440r/min”的字样,由此验证机械能守恒.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毛笔画相邻两条线的时间间隔T=________s,图乙中的圆柱棒的________端是悬挂端(填“左”或“右”).
(2)根据乙所给的数据,可知毛笔画下记号C时,圆柱棒下落的速度vC=________m/s;画下记号D时,圆柱棒下落的速度vD=________m/s;记号C、D之间圆柱棒的动能的变化量为______J,重力势能的变化量为________J(g=9.8m/s2).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