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春节农民工返乡休整。休整期也是谋划期:年后到哪儿打工更划算?西部某省的小张看了报纸上的《2008—2009年农民工月均收入》(下图),决定留农家乡打工。

材料二:中部、西部地区高唱“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将返乡农民工当作宝,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有技能、有经验的农民工回流。农民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一种趋势。
材料三:“民工潮”自1989年出现以来,曾经是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社会现象。但从2003年起,“民工荒”的现象却开始在东南南海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至今“民工荒”已成了东南沿海省份的常态,大有向内陆省份蔓延的趋势。有人说:“民工荒”是个伪命题,“技上荒”才是事情的真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解读图中信息并说明小张为手什么决定留乡打工。
(2)请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劳动力资源向中西部流动的原因。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民工潮”“民工荒”“技工荒”的社会现象。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0月10日,针对史上拥堵新闻最多的国庆长假,国务院全国假日办在新浪、腾讯、人民网等网站发布了“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面向社会征集意见。在调查的基础上,为使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更加科学合理,于11月27日提出三个调休方案,并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
材料二有中国人的地方,必然少不了五星红旗。每当颂扬五星红旗的乐曲响起,中国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激动起。国旗红、五星黄,曾经让多少人为之疯狂,这种色彩,是向心力,是自豪感,它是一个民族崛起的象征,最无声言语中最有力的表达。
材料三嫦娥三号正式成为我国第一颗表面附着五星红旗的探测器,成功实现了首次在地外天体上的软着陆,成为了月球上的“永久居民”。如何既让国旗能够处于一个醒目的位置,位于摄像头可及的范围之内,又能满足实验仪器对环境的苛刻要求?有关专家在先后提出的10余个设计方案中优中选优,进行了上百次模拟演练,几乎试遍了仪器上的每一个可用区域,验证了每一个可能的光线范围、拍摄角度和距离。最终在着陆器和巡视器上分别找准了相应的位置,使各自的五星红旗都在对方的摄像拍摄范围之内,确保清晰可见。
(1)材料一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知识。
(2)运用文化生活中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国旗红、五星黄,是向心力,是自豪感,它是一个民族崛起的象征,最无声言语中最有力的表达。”
(3)请用发展的观点对材料三进行分析。

(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12月17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大幕开启,备受关注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公布。专家认为此意见有三大显著的亮点,第一,国资监管体系更加清晰,政府做政府的事,国资监管机构做国资监管机构的事,形成规则统一、权责明确、分类服从、规范透明的国资监管全覆盖体系。第二,国资布局结构更加明确,国资投向从原的分布范围较广,收缩到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重要的基础设施,重要的自然资,新兴产业特殊行业,这就使国有资本的投向变得更加有效率。第三,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善,确立了法人代表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变得更加清晰和明确。
材料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上海国企改革亮点是如何体现市场在资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哲学中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说明“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理由。(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梦”也是“美丽乡村梦”。山东A村借自然山水、融中国文房四宝于一体,展现着浓郁的耕读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该村没有按照“城里人”的标准“输入文明”,而是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依据山水秀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的特点,着力发展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也让游客体味到了农村的古朴风情。这座经历近千年沧桑风雨的古村庄,曾一度“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如今焕发青春走进了新时代。
材料二 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文化保护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部分文物部门保护不力甚至存在监守自盗;文保单位的资金预算不足,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人员比重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联合国组织的标准和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国际组织及相关国家的合作亟待加强;部分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存在随意刻画、破坏古迹原貌等行为。
(l)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谈谈A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
(2)结合材料,谈谈A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怎样把握“矛盾特殊性”的?
(3)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请你提出三条建议,要求有不同的理论依据。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我省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路线图,国内最大规模的2013技术成果拍卖交易活动吸引了4000多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1200多项技术成果集中展示,参加竞价拍卖的企业481家,174项科技成果全部拍出,成交总额26764万元,股权激励比重也大幅上升。
材料三创新不仅仅限于经济领域,从某种角度来看,文化更需要创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都以各自方式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吸收百家之精华,借鉴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发展;如果自我封闭、排斥外来,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
(1)指出材料一中图和表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个人收入的分配”的知识,分析说明健全技术创新转化机制的必要性。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文化创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高考英语降分的方案,因为事关高考改革的方向,在H地区也激起巨大的争议,赞同和反对者都不在少数。
支持英语降分的人认为:
“在高考的指挥下,英语和语文、数学有并列地位,实际上是语文地位最弱。英语则因非母语难掌握而成为学生用功甚巨的科目。由此造成一种怪状,中国人写不好汉语不必在意也不必脸红,而考不好英语,却事关重大。”
“高考降低英语的分值,并非取消英语,而是将英语拉下神坛,还回其工具属性。”
“高考降低英语的分值,不会使穷孩子不利。”
“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否有深度掌握英语的必要,将取决于个人需要,无须每个人都以熟练掌握英语为假想目标去用功。”
……
反对英语降分的认为:
“削弱英语地位会加剧教育‘贫富分化’。”
“如果中国的公立教育持续削弱英语的地位,只会导致精英群体更快逃离应试教育体制,更早出国留学去。”
“融入全球化经济竞争是发展的必然之路,在这一背景之下,以弱化英语地位的代价来抬升所谓国学,实在不是智慧之举。”
……
(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英语降分?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新民网评论员指出:中小学英语教学因为重视分数,忽视语言交流功能,近年来饱受公众质疑。改革现有的僵化教学模式,让英语回归语言交流工具,比降低英语考试分数更重要。结合材料,说明改革英语教学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信号是如何体现辩证否定观的。
(3)尽管他们看法不一,但都秉持着理性探讨的态度,字里行间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和对贫困学子的关注令人动容。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议中应该坚持怎样的方法论原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