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旃(zhān):红色曲柄的旗。④必:完全肯定。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王引弓欲射。引:          ⑵如使置十叶焉 焉: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欲闻射道乎?译文:                                                      
.从养叔的话中,你领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二)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 ,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 ,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 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 ,终身不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三代以降:夏商周三代以来。②操心制行:思虑行动。③孙氏:孙权。④言如蓍(shī)龟:(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求 达于诸候

隔篁竹, 水声

B.以伤先帝之

灭可见

C.兵甲已

为外人道也

D.陛下亦宜自

肉食者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语段(一)作者追述先帝三顾茅庐、自己临危受命和先帝临终托孤三件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结合两个语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诸葛亮被称为"千载人"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乙】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一

  

②人不 其忧

  

③同舍生皆 绮绣

  

④右备容

  

(2)翻译句子: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甲】【乙】两段文字都采用对比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们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选贤

  

②不独 其子

  

③屋舍 俨然

  

病终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

(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

【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一日 驴上得句云

  

②又 作"推"字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董源 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 祖述 源法,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 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

【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佳木秀而繁阴

B.钟子期辄穷其趣

欲穷其林

C.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佛印绝类弥勒

D.悉是晚景

悉以咨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B.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C.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D.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凡是伯牙想到的人,钟子期一定能找得到

B.

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士兵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

C.

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心里悲愁,于是弹起琴来鼓励他

D.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知音难遇,所以一定要珍惜好友,要保持友谊长存

B.【乙】文记述了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画作工于雾霭远景,描绘真山真水的特点。

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山水画技法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C.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甲]文伯牙"善弹",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而子期"善听",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乙】文"善画",他的画作奇妙,宜"远观"不宜"近视"

D.两文都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甲】文正面描写了伯牙鼓琴之"善",侧面写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乙】文正面描写了董源画作"远观"景物鲜明之状,而侧面描写《落照图》,突出董源画技高妙。

(5)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