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1991年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签署条约,进一步阐明了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主张。条约首先在总则中明确了:(1)在密切协调成员国经济政策和实现欧洲内部统一市场的基础上,针对成员国本着开放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所拟定的共同目标,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2)规定各成员国的货币兑换率,以便实行单一的货币――欧元;(3)制定并且实行单一货币和统一的货币兑换率政策,以保障价格的稳定;(4)建立一个旨在制定和执行欧共体货币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材料二:欧共体首脑会议在签署的条约中还规定的目标包括:(1)促进平衡持久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达到该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建立一个没有内部边界的欧洲共同体,加强经济社会一致性;(2)在国际上,作为一个政治同盟,通过实行包括拟定共同防务政策在内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伸展自己的立场;(3)实行联盟公民权制度以加强成员国国民的权利和利益的保护;(4)在内部事务和司法方面密切合作。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出该条约规定了哪些基本内容?这些内容表明了欧共体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欧共体的发展有什么变化趋势?其基本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说出欧共体的前身和后身分别是什么组织?
(4)简介欧共体在世界经济政治的地位。
(16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7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表示:“我们一直没有同共产党中国贸易,或准许同它进行文化交流。这些过去一直是,而且现在也是我们的政策。”
材料二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中国大陆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是我们同中国大陆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三 1971年,毛泽东亲自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以“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世界。
请回答:
(1)杜勒斯的话说明了美国对新中国的态度是怎样?(1分)有什么表现?(3分)
(2)从尼克松的话表明美国的对华政策发生怎样变化?(1分)从其自身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3)毛泽东的“乒乓外交”批示表达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意愿?(1分)中国这种外交政策调整的意义何在?(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决定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2分)
(22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政体。君主制曾盛行于世,美国则是当今世界大国中率先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国家,中国则在亚洲首先建立共和政体。请回答:
(1)古希腊政治文明高度发达,请列举其中三种政体形式(3分)。请列举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若干史实,说明“君主制曾盛行于世”。(4分)古代君主制与近代君主制有什么根本区别?(2分)
(2)有史学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美国是1787年建立的。”如果你支持这一说法,请用相关史实说明。(4分)
(3)如果按照该史学家的“建国”标准,近代中国成为共和政体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4)美国人N·佩弗在《远东》一书则概叹:“1911年中国建立了美国政体的仿制品……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失败”(2分),从阶级力量和历史传统角度分析“失败”的原因。(4分)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世界近代历史影响深远。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分)
(2)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6分)
(3)简要评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6分)
在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中,钢铁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
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40年英国的生铁产量为1.7万吨, 1860年增至380万吨,产量超过了法、德、美三国总和的一倍。
(1)1740—1860年英国生铁产量为何增长如此迅猛?
材料二:1860—1913年,美国生铁产量由84万吨增至3140万吨,钢产量由1.2万吨增至3180万吨,成为世界上钢铁产量最大的国家。
(2)1860—1913年美国钢铁产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美国钢铁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什么问题?
材料三:1949年,我国钢产量仅为15.8万吨,1957年增至535万吨,1958年达到1108万吨,但其中合格的仅有800万吨。
(3)1949—1957年,我国钢产量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1957—1958年,我国钢产量为什么差不多翻了一番?1949年以来我国钢产量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4)1949—1958年我国钢产量的急剧增加反映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模式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 |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
1869—1894 |
50多 |
500多 |
1.42 |
1.41 |
1895—1900 |
100 |
4500 |
16.7 |
750 |
1901—1911 |
300 |
5600 |
31 |
510 |
1912—1919 |
600 |
13000 |
75 |
1625 |
材料三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性质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1)读材料一回答:图一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二反映的现象对图一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内部原因。
(3)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读材料三,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