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材料二 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2)材料二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其“新”在哪里?该事件涉及哪四大方面的内容?
材料三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
——钱乘旦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辽的版图大约相当于今东北、蒙古、河北及山西北部一带。……辽境内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两类:一类是“耕稼以食,城郭为家“的汉族和原渤海国人;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和其他北方民族。……辽的中央官制有南面、北面之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主管蕃事的北面官治契丹公帐、部族、属国之政,办事衙门设在皇帝牙帐之北;主管汉事的南面官治汉人州县军马租赋之事,办事衙门设在皇帝牙帐之南。这就是《辽史百官志》所说:“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辽所统治的版图,从经济形态上分,大体是三个区域:游牧区、游牧农耕混合区、农耕区,辽的统治者采取以游牧民族为主与农耕民族为辅的二元化体系,上述政治制度二元化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有学者称,辽朝契丹国显示出独特的国家风貌,请根据材料指出其独特之处。
(2)简析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原因和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模式的特殊性,近年来已得到欧洲经济史研究最新成果的证实。其中雷格莱表述得最为清楚,而且也最具深意。他指出:近代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他进而强调:“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一个国家不仅需要那种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以达到近代化;而且也需要下述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即越来越多的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得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英国经济正是在上述两种意义上资本主义化了的”。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以英国模式反观中国的近代化,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的近代化走的是一条商业化的道路。传统商业的自我发展,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最重要的历史资源。这就是中国版本的近代化。汉口模式正是这种中国文本的典范。对汉口模式的历史诠释,实际上就是对明清时期中国版本的商业革命的个案分析。……历史的事实表明,汉口经济近代化的动力来自商业化,而非工业化。
——任放《汉口模式与中国商业近代化》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模式”和“汉口模式”的内涵。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际统治地域和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往往不能对等。这也就构成传统上,中国天下观念所涵盖的地域的无限扩大。虽然说,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域有限,但是,天下都要尊天子。由于尊天子,才导致天子在礼节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就是在政治文化上而言,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象征意义。中国自秦统一以来,天下观念得以从政治上实现。而在此之前,“天下”观念就已经根深蒂固。正如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当时所谓‘王天下’,实即等于现代人理想中的创建世界政府。”“这个理想,中国人自谓在秦代的统一六国而实现完成了。……因此,他们常有的一个‘天下观念’超乎于国家观念之上。他们常愿超越国家的疆界,来行道于天下,来求天下太平。”
——李扬帆《走出晚清——涉外人物及中国的世界观念之研究》
材料二:除了让外使驻京、成立总理衙门专司外交及应用国际公法之外,遣使驻外也是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并无遣使驻外的规则……但在西方及西方为主的近代国际社会,遣使驻外是外交惯例,也是需要。自西力东渐后,外人不断催促清廷派遣驻外使节驻在外国,希望能有进一步的国与国之间的沟通,清政府碍于体制及成例,一直推延。但到了后来,由于形势所迫及列强的压力,中国不得不派遣赴外使节,于是,中国在形式上可以说是正式加入了近代的国际社会。
——梁伯华《近代中国在世界的崛起》
材料三: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困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在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念”。 “天下观念”形成的体制保障是什么?“天下观念”指导下的对外交往的 “模式”是怎样的?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较,清朝末年中国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加入近代国际社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简析两个时代与世界的融合出现不同状况的原因。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7是连环画《牛郎织女》中的一幅插图。观察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 (2分)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产生这种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5分)
材料三 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表
类型 |
1952年 |
1956年 |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9.1%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制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不足1%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3)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临近结束时,这种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为时常像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一道铁幕已经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摘自《大国崛起》
(1)材料一中“东方和西方“的核心国家各是指谁?二战后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5分)
材料二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摘自《大国崛起》
(2)材料二中“相逢一笑氓恩仇”指的是哪两个国家?战后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出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5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大国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分析以上大国关系的变化分别对当时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