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 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 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 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评述。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
近代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相互推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设置了一大批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学校,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武备学堂(1895年)和南京陆军学堂(1895年)等。
——白莉、汪刘生《中西文化冲突与教育价值取向》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他还具体指出,“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他所注重的“中国经史大义”……实际上是经过康有为改造,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公羊春秋”学说。(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
——《长沙时务学堂:开湘学之新风》
材料三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四准此以定中国教育之方针,教于斯,学于斯,吾国庶有起死回生之望乎?依此方针,说其义于下方:(一)现实主义。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迷信斩焉。(二)惟民主义。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三)职业主义。现实之世界,即经济之世界也。……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盖个人以此失其独立自营之美德,社会经济以此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也。
——摘编自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教育的进步与不足,并据此概括其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时务学堂在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及其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据材料四,概括陈独秀主张的教育要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历来是国家政治不可回避的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一教 。一赏则兵无敌,一刑则令行,一教则下听上。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而民知于民务,国无异俗。
——《商君书》
材料二美国实行的是宪政联邦体制,政府是建立在宪法基础上的,宪法不仅确定联邦和州政府的结构,而且确立了联邦和州政府的权限。……如凡牵涉到宪法修改的条款,除了必须经国会批准外,还必须得到四分之三以上州的批准才能成立。自《合众国宪法》诞生以来,一共通过了27个修正案,从1800年至今,仅通过了16个修正案。
——《美国政体的结构与运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有哪些方法?(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特点。这样的权力分配有何积极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和近代美国政治制度的认识。
中国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掌握知识、善于观察,勇于批判,是社会的精英,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士的队伍发生了剧烈的变动,这种变动主要是起于封建秩序的崩坏。……论功行赏的办法显然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庶人与工商阶层都可以获得身份的解放而上进到“士”的地位。
——余英时《道统与政统之间——中国知识分子的原始形态》
材料二明清士人多因循苟且,不欲求变,但也有不少士人努力突破局限,在专制统治的压抑下努力作出贡献。
——摘自香港高中中国历史选修单元3《时代与知识分子》
材料三进入二十世纪,中国的状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士”已从这一中心地位退了下来,代之而起的是现代知识分子。后者虽与前者有历史传承的关系,然而毕竟有重要的差异。
——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材料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转变如何促使士的剧烈转变?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明清时期士人突破局限而作出的文化贡献,请举两例。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二十世纪“现代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出现的历史背景?
(4)结合材料四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作用?
(5)综合上述材料,请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发展中呈现的特点。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空间,近代以来,为争夺世界海洋资源和权益,世界各国斗争异常激烈。21世纪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海洋世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皇家海军就称霸世界海洋。此后英国更加积极利用海洋进行殖民扩张。1649年克伦威尔当政时制定的战略就是控制海洋,他狂热地从事大规模的海军建设。……此后,英国先后对西北欧几个殖民强国荷兰、法国发起了激烈的争夺战……到1763 年,英国已成为强大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
——《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巨大的工业实力使美国海军的实力空前强大,英国海军让位给美国海军。二战结束时,美国海军有各种舰艇10759艘,总吨位1382 万吨,拥有欧亚等洲众多海外基地,美国海军纵横世界各地,武力威胁和干涉各国内政,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霸主。
——《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03年时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说:“年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于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
——约翰·科斯特洛《太平洋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能够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以及对其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试结合“二战”后到今的历史,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各举二例说明“太平洋时代”到来的重要表现。
(4)从近现代各国对海洋的重视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材料三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
材料四 在最近两个世纪,随着更多的国家进行工业化,工业生产的规模加大,污染量已急剧增加,而越来越多地使用复杂的人工化学品,污染也变得更加危险。污染的后果已从工厂的邻近地区,通过跨国污染如酸雨,使有毒物质扩展到世界上最遥远的地区。
——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 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看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l8世纪——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些重大事件评价较高?(4分
(2)分别按照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
(3)分别以近现代英国、为例苏联,指出材料三“原发型” 与“传导型”国家开展工业化的主导力量,20世纪末,中国开展工业化有何特点?
(4)根据材料四的作者是否赞同现代化?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