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法国历史学家基佐在《1640年英国革命史》一书中叙述查理一世被审判时的情景:“第三次开庭在1月23日,情形还是同过去一样,人民向国王表示同情,且变得日益热烈起来。盛怒的军官们及士兵们虽然大声叫喊‘执行法律,杀头!’也是无济于事。……‘上帝拯救国王’的群众呼声在四面八方起伏回荡。”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国王专制统治的民意基础强大 B.内战后议会取得了绝对的权威
C.建立共和政体的群众基础良好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具有复杂性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右图是149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A.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这次革命指的是

A.古希腊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活动 C.宗教改革运动 D.启蒙运动

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B.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右图是1490年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A.倡导灵魂得救的观念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