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天子有争(同诤,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材料说明“争臣”( )
A有利于对各级官员的监察 B有利于对天子诸侯的谏议
C从法律上真正约束了王权 D防止了各级政府决策失误
《史记》载,汉文帝问冯唐曰:“父老,何自为郎?”是称其臣为父也。赵王谓赵括母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是称其臣之母为母。此种“称臣下为父母”的行为得到了顾炎武的充分肯定,这表明他
| A.提倡经世致用 | B.主张众治 |
| C.宣扬三纲五常 | D.反对传统礼教 |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
|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
| 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
|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
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以来,真理已经明白显示于世界。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材料的“□□”指的是
| A.董仲舒 | B.朱熹 |
| C.王阳明 | D.李贽 |
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
|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
|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
|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 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 D.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