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1.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善回人主意(2)故中辍耳 (3)外皆严装已毕(4)上尝得佳鹞 |
2.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
3. |
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
|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选自《新唐书》)下列句中的“以”与“维以实对”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为师矣 | B.能以径寸之木 |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D.以其境过清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何惧而匿匿:__________②浩然再拜再:__________
③因放还因:__________④会故人至会: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从全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
杨万里为人刚而偏。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①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侂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之日也。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③,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注】①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②掖垣:泛指高官。③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下列句中的“之”与“属万里为之记”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其柄国之日也 B.何陋之有
B.至之市 D.唐人尚未盛为之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杨万里不为韩侂胄写记,表现了他为人刚正耿直。 |
B.杨万里心中忧愤、怏怏不乐的原因是韩侂胄日益专权。 |
C.家人不告诉杨万里和时政有关的事,是因为知道他忧虑国事。 |
D.杨万里临终前写下了十四句话告别妻子。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属万里为之记:(2)侂胄专僭日益甚:
(3)遽言侂胄用兵事:(4)亟呼纸书曰:翻译下列句子。
(1)由此不见用。
(2)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给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2)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填空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指物作诗立就”;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翻译下面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奇其父。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即书诗四句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翻译下列各句。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根据原文填写句子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方仲永天资聪慧?(至少举两处)
②方仲永“泯然众人矣”是因为(用最后一段的话回答)
③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方仲永的经历给你怎样的启示?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 未尝识书具()② 父异焉()
③ 自是有名()④每旦日出()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是儿要呕心乃已耳:《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 “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