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后期,孔子编订《诗经》,诗歌来源不包括
①齐国的诗歌②韩国的诗歌③宋国的诗歌 ④赵国的诗歌
|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下列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四幅对联中,哪一幅能够反映出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 A.“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年风雪” |
| B.“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
| C.“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
| D.“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
|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
|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
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0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
|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
| C.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
| D.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
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
②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这种认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④“倭”指的是日本国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其中以三大摇篮即①人民军队的摇篮 ②中国革命的摇篮 ③共和国的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那么,下面对于这三大摇篮,表述最准确的是
| A.①:这支人民军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 |
| B.②:此地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
| C.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
| D.①:延安、②:瑞金、③:遵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