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懈探索救国、建国、强国和富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二
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
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材料三
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 “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四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邓小平曾于1979年成为《时代》周刊的封
面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2007年2月7日京西社区
回答下列问题:
(1)孙中山对儒家大同思想进行了新的思考。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各是什么?
(3)为了实现“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2分)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教训?
(4)《时代》周刊将邓小平列为当时封面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来往寒,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录》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什么思想主张?其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材料二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根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样本资料来自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65岁以下的已婚女性及其配偶为调查对象(共3200名)的入户访问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解放前结婚要办嫁妆、坐花轿、请吹鼓手,这在新中国都被当成是封建迷信的资本主义的旧观念、旧风俗,要破除,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思想、新风俗。早在50年代,大摆结婚宴席被批评为浪费、不经济。…1964年后人们继续提倡简单节约的婚礼,用新的结婚仪式取代旧的习俗,新娘不再用轿子迎娶,也不再穿红色的嫁衣,亲戚、朋友,同事参加的茶聚取代了婚宴,在茶会上生产队的干部讲话,新郎、新娘讲述相互结识的经过。新郎新娘不是在‘天地桌’前,而是在毛主席像前向父母、亲戚朋友鞠躬行礼。”
——罗梅君(德):《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
(1)概括材料一中择偶标准变化的趋势。(6分)
(2)材料二中婚姻习俗在解放后发生了哪些具体变化?(4分)依据材料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认识上述婚姻习俗变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受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安徽祁门“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愈于诸方。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
——《全唐文》
材料三 在民间有较大规模的制茶业者,据《太平广记》中记载:天宝年间,寿州有一个名刘清真制茶业者,“与其徒二十人,于寿州作茶,人致一驮为货”。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初税茶。凡州、县产茶及茶山外要路,皆估其直,什税一,从盐铁使张滂之请也。自是岁收茶税钱四十万缗……。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四,指出唐朝茶叶生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对当时经济的发展有何意义?(12分)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第一次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律文中对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牛马饲养、国家粮食的贮存发放、货币流通、市场管理、工程兴建、徭役征发、刑徒监管、官吏任免、军爵赏赐等方面都有许多严格具体的规定。……秦律规定“盗徒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律文中所见到的刑名计有斩首、弃世、斩左趾、鲸、磔、劓等。
材料二:在《田律》、《徭役》、《仓律》、《工律》、《金布律》、《关市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法。……秦律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妄”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摘自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三: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订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律经过汉朝的损益,成为唐以前历代法律的蓝本。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秦汉史》
材料四:至于秦始皇兼吞战国,遂毁先王之法,灭礼仪之官,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自程决事;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溃而判之。
──摘自《汉书·刑法志》
(1)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秦律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职能。
(2)根据上述材料, 概括指出秦律的特点、实质。
(3)分析秦律在历史中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
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问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