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顿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二: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的后来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不同视角。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一中认识分歧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选举”:
“选举”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地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这种狭义的“选举”常提出来与后来的“科举”(考选)相对而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戴维•米勒、韦农•博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关于“民主”: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尚书》
“我们(雅典)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
——《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一中“中国古代的ˋ选举ˊ”、“源自西方的ˋ选举ˊ”和西方“现在流行的ˋ选举ˊ”分别指什么?
(2)综合以上,简要说明中国古代自西汉以后的 “选举”、源自西方的“选举”与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差别?
(3)结合所学知识,自古以来东西方国家的选民获得选举权有哪些限制条件?
(4)材料二中出现了古代东西方世界对“民主”一词赋予的不同含义,请指出它们的含义?
(5)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雅典民主的发展历程。雅典民主和西方近代民主有何联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5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头戏并不发生在西方(欧美),而是发生在东亚……(这个国家)至少曾保持部分的政治独立,同时使西方的技术适应其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和天赋资源,而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即使我们根据人均指标作判断,也明显赶上了最富有的西方国家……(这一国家)尽管以人均GDP衡量仍然贫穷,但现在看起来也属于在世界上占第二位的成功区域,因为它走出一条适合于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一东亚发展的大爆炸看来是本土技术和经验与北大西洋技术和经验融合的结果,而不是源于简单的抵制。
——(美)彭幕兰著《大分流——欧洲、日本、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评材料中关于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发展的历程,既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材料二1954年,在希腊举行国际奥委会第四十九届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承认。但是,对于刚刚成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仍有个别人持敌视的态度。1956年,国际奥委会在某些人的操纵下,继续蓄意制造“两个中国”。中国人民坚决反对这种行为。在多次提出抗议无效的情况下,中国奥委会于同年II月6日正式宣布不参加第十六届奥运会,以实际行动表示抗议。1958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清楚地写着:“中国奥委会严正宣布,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因为它已沦为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工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并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断绝与国际奥委会关系的导火索及时代背景。

近代以来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城市专业化的发展与家庭关系的演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64年,曼彻斯特的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769年,曼彻斯特的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并取得专利权。
18世纪80年代英国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加工来自亚洲、美洲等地的棉花。
1775年,阿克莱特申请到梳棉机、曲柄梳棉机、粗纺机和进料器的发明专利。
1789年,曼彻斯特纺织厂开始装备蒸汽机。
1830年,建成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
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达99家,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
1853年,曼彻斯特由“镇”改“市”。
1853年,曼彻斯特人口为37万,1888年达到50万。
1887年,曼彻斯特开凿通海运河,1894年通航,运河长58公里。
——据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整理
材料二(18世纪)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父亲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的强大的支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男女之间的感情。在核心家庭中,“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发生的变化,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家庭关系的进步之处,分析英国妇女地位变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实行变法。其变法要点是:改革爵禄制度,“废公族疏远者”,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把部分贵族搬迁到地广人稀的边疆地区;整顿吏治,任贤用能,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打击游手好闲之人,奖励“耕战之士”,鼓励从事农业生产,保证生产发展;扩充军备,提高战士待遇,建立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军队。
吴起推行变法后,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明显效果,楚人“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吴起变法触动了权贵集团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旧贵族发动叛乱,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吴起变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吴起变法与商鞅变法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结合改革的过程分析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