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
C.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
恩格斯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二人已深入到运动中去。”对此准确的理解是
A.要把自己写的科学书应用于生产领域 | B.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
C.多参加革命运动比写科学书更重要 | D.要把空想社会主义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
近代某一国家的内阁有如下规定:“对于内阁通过的一切决定,每一个内阁成员都负有绝对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任何成员都无权在事后说,他同意某某决定是出于让步或是被同僚所说服。”这一国家是
A.英国 | B.美国 | C.德国 | D.法国 |
“承先祖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这副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战国晚期 | B.秦汉时期 | C.隋唐时期 | D.明清时期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瞿林东在《中国史学散论》中指出“一个民族,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过往历程、现实状况,而且还可以揭示他的未来的方向。”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阐明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 B.阐明了对历史的重视 |
C.阐明了历史学对现实的关注 | D.阐明了史学家的政治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