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地区在相同的面积条件下,承载人口最多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 | B.台湾南部、海南岛、西双版纳等地 |
C.黄土高原 | D.青藏高原 |
图6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5—16题。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
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
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c | B.d | C.e | D.f |
图5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12--14题。图3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
关于图3中各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常绿阔叶林破坏严重 | B.②区水土流失面积广大 |
C.③区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 | D.⑤区土壤盐渍化普遍 |
关于图3中各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如图4的四块区域,并分别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据此回答9—11题。有关“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分界线的表述,正确的是
A.“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
B.“金色中国”和“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 |
C.“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有秦岭 |
D.“银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
关于各区域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黄色中国”——龙舟竞渡 | B.“金色中国”——大漠驼铃 |
C.“绿色中国”——四季长青 | D.“银色中国”——雪山连绵 |
各区域特征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黄色中国”——海拔高度 | 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 |
C.“绿色中国”——地形起伏 | D.“银色中国”——纬度位置 |
如图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图中()
A.河流形成于距今2300万年前 |
B.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 |
C.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 |
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
该聚落()
A.出现在图中所示断裂产生前 |
B.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
C.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
D.居住区适宜向河滩扩展 |
图2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2,回答4—6题。图中高速公路遂道穿过
A.向斜谷 | B.背斜谷 | C.向斜山 | D.背斜山 |
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A.页岩 | B.板岩 | C.石灰岩 | D.花岗岩 |
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A.常绿阔叶林 | B.落叶阔叶林 | C.针阔混交林 | D.针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