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倡设女子学堂启》中写道:“女子若受教育,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这说明梁启超( )
①重视男女平等 ②认为女子受教育对家庭和社会意义重大
③仍受传统思想影响 ④仍主张妇女做贤妻良母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传教士,恶多端,抗教斗争,起风烟。入直隶,奔津京,发展壮大,势力增。”该事件反映出
| A.西方侵略开始深入津京地区 | B.北方民间反侵略意识增强 |
| C.西方侵华的手段是传教愚民 | D.北方受西方侵略最为严重 |
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个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 A.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
| B.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气势恢弘的时代 |
| C.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的欢迎 |
| D.特别重视主观意识和感情的抒发 |
万历《旌德县志》风俗志云:“成宏以前,人心甚古,乡里之老有垂白不识县官,嘉靖以后,渐变渐靡,舍本而务末,于是百工技艺之人,商贩行游之徒,皆衣食于外郡,逐利于绝徼,亦其势使然也。”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商业贸易环境渐宽 | B.区域商贩无利可图 |
| C.政府默认舍本逐末 | 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 |
西周时,“宗法”习惯便被统治者制度化和系统化了,最后发展成为一种所谓“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世袭的制度文化。在这种制度文化里,因此形成了
| A.“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观念 |
| B.“亲师友,习礼仪”的风尚 |
| C.“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身份等级 |
| D.“明法度,重教化”的思想 |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
|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