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约在1660—1789 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摘自《西方文明史》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举例说明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因素。
(2)在这一时期,中国专制主义盛行有哪些主要表现?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8 分)
(3)透过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有人就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生产的国家,因为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我们有良好的政府,我们有丰富的煤炭,我们有精巧的机器和机械,尤其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雄厚的资本积累。
——1816年,英国下院议员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主导世界市场“独特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有人说“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来说是推动,对欧美来说是利益,对亚非拉来说是灾难和机遇。”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评价世界市场的?
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西汉工商业城市分布图图2唐朝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中图1和图2的对比,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材料二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摘自北宋《东京梦华录》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摘自南宋《梦梁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所具有的主要变化。
材料三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
——[明]李鼎《李长卿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古代商业发展呈现什么特点?联系所学知识,举两例最具代表性的地域商人群体。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4)根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观点。材料表明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材料二 1949年以来冷战的升级;由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期,即将结束的马歇尔计划不可能延长;联邦德国成立引发法国公众舆论开始担忧德国威胁的重演……莫内敏锐地感觉到,上述因素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欧洲走向联合的机遇。……莫内迅速返回巴黎,与助手立即起草了一个方案,要旨是将法、德煤炭和钢铁共同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监督管理下,同时邀请其他欧洲国家自愿参加。1951年,法、德等六国正式签署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协议。尽管协议与莫内的草案有所区别,但总的来说,坚冰已经突破,更广泛的欧洲联盟的前景出现在地平线上。
——崔永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材料三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2007年)
1951法、德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法德六国在罗马签署协定,决定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1967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其后,希腊等三国相继加入。
1974欧洲理事会成立 1979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
1993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奥地利、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国。
2002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 2007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是什么?(2 分)依据材料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
⑵依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突破“坚冰”、走向联合的因素有哪些?( 4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坚冰”突破后,欧洲的合作是怎样—步步深化的?(3分)
⑶根据材料三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演时趋势?欧洲一体化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何种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溯自各国通商以来, 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 年减一年, 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 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 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 省费倍蓰(xi, 五倍)。……
材料二 据海关统计,1914~1918年间,我国进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的2亿多海关银减至3000多万两,1919年更减至1600多万两。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 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什么问题?(2 分)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3 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2 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秦国)“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摘录自《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减少耕地和降低畜牧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
材料四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份的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年份 |
农业总产值(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财政收入 (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社会消费售 总额(亿元) |
比上年 增长率 |
1956 |
2.95 |
24.5% |
0.53 |
24.8% |
1.85 |
10.3% |
1979 |
7.78 |
14.12% |
1.35 |
66.0% |
6.30 |
42.5% |
1993 |
44.53 |
8.7% |
18.68 |
54.4% |
92.51 |
36.3% |
——摘自《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年5月——1994年12月)》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罗斯福解决农业危机的做法。 (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