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朋友四型
(台湾)余光中
一个人命里不见得有太太或丈夫,但绝对不可能没有朋友。即使是荒岛上的鲁滨孙,也不免需要一个“礼拜五”。一个人不能选择父母,但是除了鲁滨孙之外,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照说选来的东西,应该符合自己的理想才对,但是事实又不尽然。你选别人,别人也选你。被选,是一种荣誉,但不一定是一件乐事。来按你门铃的人很多,岂能人人都令你“喜出望外”呢?大致说来,按铃的人可以分为下列四型。
第一型,高级而有趣。这种朋友理想是理想,只是可遇而不可求。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欢喜,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押,交接愈久,芬芳愈醇。譬如新鲜的水果,不但甘美可口,而且富于营养,可谓一举两得。朋友是自己的镜子。一个人有了这种朋友,自己的境界也低不到哪里去。东坡先生杖履所至,几曾出现过低级而无趣的俗物?
第二型,高级而无趣。这种人大概就是古人所谓的净友,甚至畏友了。这种朋友,有的知识丰富,有的人格高超,有的呢,“品学兼优”像一个模范生,可惜美中不足,都缺乏那么一点儿幽默感,活泼不起来。你总觉得,他身上有那么一个窍没有打通,因此无法豁然恍然,具备充分的现实感,跟他交谈,既不像打球那样,你来我往,此呼彼应,也不像滚雪球那样,把一个有趣的话题愈滚愈大。精力过人的一类,只管自己发球,不管你接不接得住。消极的一类则以逸待劳,难得接你一球两球。无论对手是积极或消极,总之该你捡球,你不捡球,这场球是别想打下去的。这种畏友的遗憾,在于趣味太窄,所以跟你的“接触面”广不起来。为这种畏友捡一晚上的球,疲劳是可以想见的。这样的友谊有点像吃药,太苦了一点。
第三型,低级而有趣。这种朋友极富娱乐价值,说笑话,他最黄;说故事,他最像;消息,他最灵通;关系,他最广阔;好去处,他都去过;坏主意,他都打过。世界上任何话题他都接得下去,至于怎么接法,就不用你操心了。他的全部学问,就在不让外行人听出他没有学间、至于内行人,世界上有多少内行人呢?所以他的马脚在许多客厅和餐厅里跑来跑去,并不怎么露眼。这种人最会说话,餐桌上有了他,一定宾主尽欢,大家喝进去的美酒还不如听进去的美言那么“沁人心脾”。会议上有了他,再空洞的会议也会显得主题正确,内容充沛,没有白开。如果说,第二型的朋友拥有世界上全部的学间,独缺常识,这一型的朋友则恰恰相反,拥有世界上全部的常识,独缺学问。照说低级的人而有趣味,岂非低级趣味,你竟能与他同乐,岂非也有低级趣味之嫌?不过人性是广阔的,谁能保证自己毫无此种不良的成分呢?如果要你做鲁滨孙,你会选第三型还是第二型的朋友做“礼拜五”呢?
第四型,低级而无趣。这种朋友,跟第一型的朋友一样少,或概率相当之低。这种人当然自有一套价值标准,非但不会承认自己低级而无趣,恐怕还自以为又高级又有趣呢,然则,余不欲与之同乐矣。.作者对四类朋友进行了描绘,并阐明了自己的交友态度,按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类型 |
特点 |
作者的观点 |
高级而有趣(第一型) |
|
|
高级而无趣(第二型) |
|
|
低级而有趣(第三型) |
|
|
低级而无趣(第四型) |
|
|
.第1自然段中“来按门铃的人很多”一句中“按门铃的人”是指 。
.你怎样理解第1自然段中“被选,是一种荣誉,但不一定是一件乐事。”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在写第一型的朋友时,打了个比方:“譬如新鲜的水果,不但甘美可口,而且富于营养,可谓一举两得。”如果仿照为第四型的朋友打个比方,可以这样写: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中外漫画精选》精选的40多位漫画家的作品, 丰子恺的旷达淡雅、潇洒自如,张乐平的笑中有泪、悲喜交融,米谷的浑厚凝重、意蕴 ,邝飙的泼辣荒诞、令人警醒,英韬的立意不凡、运笔娴熟,方成的形神相谐、绵里藏针,夏大川的奇思妙想、情韵盎然,华君武的稚拙风趣、 ,黎青的笔锋犀利、游刃有余…… 让人感慨万端回味悠长。
①一个漫画家,既要有思想的宏阔批判的锋芒,还要有较好的速写素描思维、丰富的文学积淀与社会阅历和睿智灵动的形象思维。②久而久之,才能使画作耐人品味并逐步形成鲜明的风格。③这些大家名家的杰出成就是多方面因素构成的。④如喜剧讲究进入情境烘托氛围,将笑料贯穿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相声讲究铺平垫稳三翻四抖,忌胡编乱造的馊包袱、硬噱头。⑤这些创作法则,漫画家应该是了然于心的。⑥漫画,其艺术构思常用比拟、象征、隐喻、明喻、怪诞、滑稽、幻想等手法,与喜剧、相声等创作有诸多相近相似之处。
(1)上文括号内依次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深湛 独具一格 都 B.不管深沉 独树一帜 还是
C.尽管 深重 独具匠心 就 D.无论深湛 独辟蹊径 都
(2)上文带序号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 ②①③⑥⑤④ |
B.⑤③④⑥①② |
C. ③①②⑥④⑤ |
D.⑤④③⑥①②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川菜
①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在烹饪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②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经历了从春秋至两晋的雏形期,隋唐到五代的较大发展,两宋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初形成菜系四个阶段。其后,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烹任各派交融,使川菜更加丰富。
③川菜的发展依赖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川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任原料丰富: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四川的酒和茶,品种质量优异,对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川菜的发展还依赖于人们的风俗习惯。据史学家考证,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贵族豪门良辰嫁娶、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厨膳”、“野宴”、“猎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的筵宴。到了清代,民间婚丧寿庆,也普遍筹办“家宴”、“田席”、“上马宴”、“下马宴”等等,因而造就了一大批精于烹任的专门人才,使川菜烹任技艺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⑤川菜的发展不仅依靠其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而且还得益于善于广泛吸收外来经验。无论对宫廷、官府、民族、民间菜肴,还是对教派寺庙的菜肴,它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华,充实自己。秦灭巴蜀,“辄徙”入川的显贵富豪,带进了中原的饮食习俗。其后历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们的饮食习尚与名撰佳肴带入四川。尤其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带进了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又逐渐被四川的传统饮食习俗所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长,实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继承发扬传统,不断改进提高,形成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菜系。
⑥川菜的菜式,主要由高级宴会菜式、普通宴会菜式、大众便餐菜式和家常风味菜式四个部分组成。四类菜式既各具风格特色,又互相渗透和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各地各阶层甚至对国外,都有广泛的适应性。高级宴会菜式,烹制复杂,工艺精湛,原料一般较多采用山珍海味,配以时令菜蔬,要求品种丰富,调味清鲜,色味并重,形态夺人,气派壮观。普通宴会菜式,要求就地取材,荤素搭配,汤菜并重,加工精细,经济实惠,朴素大方。大众便餐菜式,以烹制快速、经济实惠为特点,如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水煮肉片、麻婆豆腐等菜品。家常风味菜式,要求取材方便,操作易行,如回锅肉、盐煎肉、宫保肉丁、干煽牛肉丝、蒜泥白肉、肉末豌豆、过江豆花等菜式,是深受大众喜爱又是食肆餐馆和家庭大都能够烹制的菜肴。除以上四类菜式外,还有四川各地许多著名的传统民间小吃和糕点菜肴,也为川菜浓郁的地方风味增添了内容和光彩。
⑦总之,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厚的菜系。它品种丰富、味道多变、适应性强,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以味多味美及其独特的风格,赢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许多人发出“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赞叹。川菜的不断发展也使四川饮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
(选自《四川饮食文化》,略有删改)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川菜,第①段说明了 ,第②段说明了川菜的发展和历史,第③﹣⑤段说明了 ,第⑥段说明了 。
(2)本文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请对第④段的结构进行简要分析。
(3)文章中提到民间小吃也为川菜浓郁的地方风味增添了内容和光彩,足见民间小吃的魅力。请你恰当第使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一种小吃,如燃面、凉糕、豆腐脑等,80字左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又见南山
李汉荣
①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②后来,我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③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儿子呀,房子呀,哥们儿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
④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⑤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⑥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⑦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⑧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⑨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⑩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
⑪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
⑫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⑬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
⑭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⑮我好像明白,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⑯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
⑰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⑱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本文略有删改)
(1)不同时期的“我”对南山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①小时候: 。
②后来: 。
③辗转城市多年后: 。
(2)作者在第⑥段中问“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的原因。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
(4)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中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贯穿始终的,就是肩负建构民族精神之使命。传统文学以养护人心、培育人格见长,尤其高扬民族气节。古往今来,中国文学使命的履行,围绕这两个纬度进行。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社会的治理与发展,离不开个人品行的养成和提高。文学对民族精神的建构,也正由此入手。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智者歌其思"寓于其间。所思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运用"比德"方式,塑造当时社会朴实的理想人格。《诗经》涉及玉的篇章多达30 余首,以玉之高洁,比附人品之典范。中国文字中,与赞美有关的汉字,无论指涉人还是事,许多带有玉字偏旁,其用意都是肯定、赞美对象具有玉石般高洁的品质。中华文明史上的典范人物,其人格的高尚与坚定无不与文学的建构要旨相契相合。
③与此相应,作为文论"开山的纲领","诗言志"在理论的源头处确立了文学的基本观念,赋予了文学建构的使命,其核心要素就是励志,尤其是言志者的自励:文学对人品的建构,首先体现为作者自身节操的砥砺。这一文学观念是在千百年积淀中形成的选择性"集体认同"。
④古往今来的中国文学,不仅对个人品格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更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建构,起到价值观的奠基与导引作用。历史上,中华民族面临强敌入侵时,总能升华坚韧的民族意志,决不屈服,奋起反抗,保家卫国。值此期间,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迹不计其数,相伴而生的诗篇,惊天,泣鬼神。
⑤当代作品中,抗日题材电视连续剧《亮剑》继承文学塑造个人品格、建构民族意志的传统,倡导亮剑精神:面对强敌,一定要迎上前去亮剑、决战,哪怕倒在对手剑下,虽败犹荣。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鸦片战争以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⑥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建构,已绵延数千年。文学发展到今天,其建构使命正面临变局,以往薄弱的物质基础已得到实质性改观。因此,文学在新世纪履行建构使命时,既要弘扬传统文学之精华,又要符合我们国家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身份地位,应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文学大展身手,正当其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②﹣③段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④﹣⑤主要论证了什么内容?这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简答。
(3)下列对文意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个人品行的修养,因为,传统文化认为个人品行的修养与国家社会有重要关联,正如古语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②段说"《诗经》涉及玉的篇目……比附人品之典范",这部分在论证上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了《诗经》有些诗篇的写作运用了"比德"方式。
C.选文⑥段号召我们每个人,要肩负起建构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注入新内涵。
D.本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 本文的语言具有严密性、概括性的特点。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它体轻、防水、价廉,是包装的首选材料。但众所周知,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②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近年来,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但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然而,不管怎样,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100% 降解,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③法国专家表示,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但是,即便如此,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 到3 倍,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④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即燃烧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害气体的塑料袋。[甲]为此,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乙]与此同时,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如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 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薄膜。在法国,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体积的30%。
⑤在法国某著名连锁超市的塑料包装袋上,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上面写着: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 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 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在包装袋的另一侧,又这样写道:在我们的商店里,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最后,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让它转化成其它能源。
⑥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看见这句话,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轻易随便丢弃。
⑦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法国这种科教结合,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选自《科普之友》2011 年第10 期,有改动)
(1)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
②作者主要运用了 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③本文主要的说明顺序是 。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文主要有三种: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本文即是事物说明文。
B.但是,这些塑料制品体积大,重量轻,给焚烧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句式话应该插入原文的[乙]处
C.全文简明平实而又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塑料污染已经成了法国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问题,而别的国家稍好些。
D.读了本文后,我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应该自备购物袋,尽量少购买和使用新的塑料袋; 少用一次性塑料袋; 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将塑料袋加以回收。
(3)第③段加点字“完全”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