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紫檀》,回答下题
紫檀的特性
马未都
①紫檀是一种名贵的木料。假如你去故宫参观,会发现宫殿里的紫檀家具比比皆是。在雍正、乾隆年间,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清官用了100年的时间把家具都替换成了紫檀木的。
②那么,紫檀有哪些特性呢?
③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当紫植被开启、打光以后,颊色非常沉静。闪着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可不是一种单纯的木头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时才能感受到。
④紫檀出料少,特名贵。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过去有非常大的紫檀料,绝大部分的料都比较小,偶尔才有大一些的。紫檀长大了以后,90%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紫檀因出料少,而显得更加名贵。据说,乾隆时期,工匠们连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可见,皇上在用紫檀的时候也是非常心疼的。
⑤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应力小俗称“性小”,就是脾气小,不怎么变形。普通的木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遇冷收、遇潮胀,非常容易变形。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一般来说,紫檀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外形。
⑥紫檀纤维细,易雕刻。紫植材质的优点在雕刻它的时候最容易体现。紫檀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它的横断面雕刻时运刀特别流畅,与竖着运刀的感觉差不多。用雕工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横向走刀刀不阻”。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因为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势如破竹”。紫檀没有这些毛病。横向、竖向,任何一个角度去雕刻,感觉都是一样的。另外,当紫檀被雕刻、打磨以后,它有一种模压感,花纹就像是冲压出来的。有些上乘的紫檀雕刻,甚至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雕刻出来的,像机器在高压下压出来的。正是由于它的这些材质好处,所以紫檀倍受众多雕刻家的青昧。
⑦几百年来,紫檀在家具行业中长盛不衰,牢牢地坐稳了中国古典家具材质的第一把交椅。
(选文有改动)
【注】势如破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紫檀有哪些特性?(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
指出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个括号只能填写—种说明方法)
(1)紫植长大了以后,90%以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 )
(2)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 )( )乾隆时期,工匠们造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为什么大发雷霆?
“紫檀没有这些毛病”一句中“毛病”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答案含标点在内不能超过2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思考 巴金
①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¹,我有点感想。
②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③我想,绝不是。 。
④问题在于: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²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
⑤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去听罢了。有些在套子里住惯了的编辑同志喜欢把别人的文章改来改去,一定要改得可以装进套子才甘心,但是写稿的人仍然要从套子里钻出来。打闷棍,头一次也许有用处,我再来,别人早已提防了。谁都知道,教条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教条代替不了"独立思考"。
⑥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喜欢暗地里吱吱喳喳(这倒有助于教条主义者的虚张声势)。所以"百家争鸣"的号召对他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他们需要"鸣",也应当鼓励他们大"鸣"。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原载《人民日报》1956年7月28日(署名余一)
【注】1 茅盾1956年7月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谈独立思考》一文,署名玄珠。
2 教条:凭主观不加思考、生搬硬套地处理问题。
【相关链接】
材料一: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当中国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材料二:在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打架。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这种处理方式是韩国男孩自己决定的。
1. |
请在文章的第③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要求与上下文连贯。 |
2. |
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
3. |
结合文本,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活动开始,初三(2)办小强同学在校园网上发帖如下,阅读后请完成1~4题。
好书,如良师益友。
清晨,微风轻轻细细地穿过窗幔,舒展一下慵懒的双臂,随手从床头抽出一本书,或默读或诵读,心,被朝霞笼罩,恍然升起一丝恬淡宁静。于是,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
读朱自清平淡质朴的散文,我们体悟到生活的每一天就是如此平凡而细琐。读鲁迅那深刻、睿智的言辞,我们不时被睿智和哲理启迪,渐渐变得敏锐、成熟,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明晰、透彻的认识。读老舍触摸社会的小说,那诙谐、逼真的描写和信手拈来的对白似乎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人物的命运;细细品味,我们就能看到时代的影子,重读一段浓缩的历史.....
好书如人生四季,或()入春,或()似夏,或()如秋,或()如冬,伴着怡人的墨香,拔响智慧的心曲,让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1. |
.对帖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2. |
.帖中划横线的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3. |
.依次填入帖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或()入春,或()似夏,或()如秋,或()如冬
|
4. |
.帖中话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 那诙谐、逼真的描写和信手拈来的对白似乎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人物的命运。 修改: |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第15~20题。
故乡滋味
凸凹
①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过完4O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②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们,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晴潮潮的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③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住几天吗?”母亲问。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④晚上,母亲问我:“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的我,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丹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⑤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毋帝安然说道。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帝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⑥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日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伦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⑦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踅(xué)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⑧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是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档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⑨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摘自《读者》2011年第1期,有改动).结合文章分析第①段中“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如果去掉第②段画线句子中“意外的”、“潮潮的”两个词好不好?为什么?
.第④段中“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这句话运用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它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人物描写方法:
言外之意:.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第⑦段中的“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感觉”为何大不一样?流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仿照第⑧段画线句子,另写一句话。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第6~8题。
小议淡定
①写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诸葛亮,生逢乱世,世间豪杰贤才纷纷择主而仕,但他却静心隐居南阳十年,深入了解天下大势,潜心研究兵法战略,以天下为己任。刘备三厕茅庐之时,诸葛亮就为刘皇叔谋划了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并为之奋斗终生,成为一代名相而永垂青史。诸葛亮的事例很好地体现了淡定与实现人生抱负之间的关系。然而,身处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我们时常要面对生活的艰难、事业的挫折或是名利的诱惑,要做到淡定却不是那么容易。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迷失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因此,在喧嚣的尘世中拥有一份淡定的心态是一种可贵的人生财富。
②淡定可以涵养一股坚强的精神力量。晋代的孙康年少时酷爱学习,却因家境贫寒,晚上读书时连灯油都没有。然而正是淡定的心态使他忘却了生活的艰难,做到了心无旁骛,坚守住了对知识的渴求,内心始终葆有一股强大的精神力童,于凛冽寒冬中映雪苦读,最终完成了学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孙康映雪”也成为史册上一幅动人的画面。
③淡定可以炼成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苏权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淡定的心态使他始终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在风雨大作之时,尚能高吟:“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更为难得的是,因为淡定,他抬终有着对品位人生的追求,硬是将自己的挫折人生雕琢成为后世文人钦慕的生活坐标。
④淡定可以升华出一份高尚的特种追求。当世人面对纷繁的诱感不能自持、随波逐流的时候,心怀淡定的人却决不如此。居里夫妇发现镭并提炼成功以后,镭将用于治疗癌症,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池们因此不申请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放弃发明所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可见,拥有了淡定的心态,面对名利就会不为所动,为了人类的幸福而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人生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⑤失去了谈定,面对生活的难难,战而胜之的勇气就会消失殆尽;失去了淡定,面对事业的不顺,坦然的心境就会不知所踪;失去了淡定,面对名利的诱惑,崇高的追求就会迷失于庸俗。所以,朋友们,请珍情这宝贵的人生财富,永远拥有淡定的心态,活由人生的真性情吧!.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淡定可以涵养一股坚强的精神力量。 | B.淡定可以炼成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
C.淡定可以升华出一份高尚的精神追求。 | D.拥有淡定的心态,活出人生真性情。 |
.下列名言与第③段苏轼的事例所反映的道理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B.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C.庄子:“平易恬淡,则优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 |
D.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结构为:引论(①)—本论(②③④)—结论(⑤)。 |
B.第②③④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
C.第④段中的加点词“任何”“一切”,强调了居里夫妇能够保持淡定心态,不为点滴名利所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
D.第②段与第③段中的引号用法不相同,前者表示着重指出。后者表示引用。 |
文学名著阅读
行不到数程,前至一高陵。忽然喊声大举,杨奉、韩暹领兵拦路。徐晃当先,大叫:“曹操欲劫驾何往!”操出马视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令许褚出马与徐晃交锋。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操即鸣金收军,召谋士议曰:“杨奉、韩暹诚不足道;徐晃乃真良将也。吾不忍以力并之,当以计招之。”行军从事满宠曰:“主公勿虑。某向与徐晃有一面之交,今晚扮作小卒,偷入其营,以言说之,管教他倾心来降。”操欣然遣之。
是夜满宠扮作小卒,混入彼军队中,偷至徐晃帐前,只见晃秉烛被甲而坐。宠突至其前,揖曰:“故人别来无恙乎!”徐晃惊起,熟视之曰:“子非山阳满伯宁耶!何以至此?”宠曰:“某现为曹将军从事。今日于阵前得见故人,欲进一言,故特冒死而来。”晃乃延之坐,问其来意。宠曰:“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奈何屈身于杨、韩之徒?曹将军当世英雄,其好贤礼士,天下所知也;今日阵前,见公之勇,十分敬爱,故不忍以健将决死战,特遣宠来奉邀。公何不弃暗投明,共成大业?”晃沉吟良久,乃喟然叹曰:“吾固知奉、暹非立业之人,奈从之久矣,不忍相舍。”宠曰:“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晃起谢曰:“愿从公言。”宠曰:“何不就杀奉、暹而去,以为进见之礼?”晃曰:“以臣弑主,大不义也。吾决不为。”宠曰:“公真义士也!”晃遂引帐下数十骑,连夜同满宠来投
曹操。早有人报知杨奉。奉大怒,自引千骑来追,大叫:“徐晃反贼休走!”正追赶间,忽然一声炮响,山上山下,火把齐明,伏军四出,曹操亲自引军当先,大喝:“我在此等候多时。休教走脱!”杨奉大惊,急待回军,早被曹兵围住。恰好韩暹引兵来救,两军混战,杨奉走脱。曹操趁彼军乱,乘势攻击,两家军士大半多降。杨奉、韩
暹势孤,引败兵投袁术去了。
曹操收军回营,满宠引徐晃入见。操大喜,厚待之。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徐晃被满宠说服,终于“引帐下数十骑,连夜同满宠来投曹操”,其间经历了一系列“神情、动作”变化过程,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表示“神情、动作”变化过程的词语。
答:.满宠赞颂徐晃是“真义士”的原因是什么?
答:. 请你就曹操招降并且厚待徐晃一事,作简要评价。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