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
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④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⑤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
⑥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通信方式的演变 |
不同时期 |
出现的通信方式 |
文字发明以前 |
实物信 |
|
书写材料改进后 |
(1) |
|
尺素书 |
||
纸发明后 |
(2) |
|
(3) |
电子邮件 |
|
手机短信等 |
.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据考证”?
.根据第③段内容,回答问题。
(1)写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用了什么方法?说明了什么?
(2)引用“一男附书至”有什么表达效果?.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标题《从“尺素书”到“伊妹儿”》中用“伊妹儿”代称电子邮件,显得很生动。 |
B.第①段引用鲤鱼传家书的古诗,既可以引起阅读兴趣,也能够增添文化情味。 |
C.第⑤段说明了传统信件不仅能传达信息,而且能体现人们之间自然淳朴的敬意。 |
D.第⑥段名人信札拍出高价,说明传统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 |
海洋垃圾
①日本“3•11”9级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导致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个长约111公里的“垃圾岛”。研究人员估计,这个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岛”两年内会漂至夏威夷,3年后漂到美国西岸。
②其实,在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大量垃圾卷入海洋之前,人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中的海洋上就已经漂浮着大量的海上垃圾。200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虽然后来有人认为其面积被过分夸大了,但其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
③海洋垃圾不仅影响海洋景观,还可能威胁航行安全。但更可怕的是,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产生致命的影响,进而对海洋经济产生负面效应。海洋垃圾已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正采取措施,尝试处理这一问题。
④由于海上垃圾大部分是塑料,所以处理海上垃圾的首选办法是焚烧发电。不过海洋垃圾的焚烧发电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除了打捞、运输、搁置脱水外,还会遇到二恶英的排放问题。由于塑料焚烧可产生大量的二恶英,会危及环境和生态,需要有特别能控制二恶英排放的高级焚化炉。
⑤海洋垃圾的另一个处理办法是建造人工岛屿。1998年,新加坡政府在两个离岸的小岛实马高和西康之间建造了1公里长的岩石长堤,并分出了11个相互连接的海湾单元;将单元里的海水抽干,排放好一层厚厚的塑料膜;然后将垃圾灰烬倾倒在这些单元里进行密封,以防止泄漏。至于垃圾中那些不能燃烧和回收的材料,比如石棉,也被塑料密封并
掩埋在泥土中。此后,每个月都要对单元周围的海水取样检测,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
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每当一个单元的垃圾填到二三米高时,就进行铺沙种草,接着继续埋置垃圾。如此反复,垃圾最高可埋置到30米。最后在上面栽种植物,不再堆放垃圾。 (选自2011年4月20日《北京日报》,有删改。)指出文中划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太平洋上漂浮着一个巨大的“太平洋垃圾岛”,其面积有两个得克萨斯州那么大。结合上下文,指出第⑤段划线部分的作用。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单元有泄漏和污染海水的情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拾豆子
刘庆邦
下过一场秋雨,天放晴了。午后我和妻子在京郊的田野里闲走。我们没有目的地,随便在山脚和田间的小路上漫步,走到哪里算哪里。山是青山,高处以松树为主,低处才是果园和多种杂树。霜降的节气过了,杂树的树叶已经有所变化,有黄有红有紫,呈现的是斑斓之色。田里的玉米棒子都收走了,玉米棵子有的被放倒,有的还在田里站立着。躺在地里的玉米棵子经雨水一淋,散发出一种甜丝丝的气息。田边的牵牛花儿正在开放,越是到了秋天,它们的喇叭花儿开得越密,色彩愈加艳丽。有的牵牛花儿把“喇叭”牵到酸枣树的最高处,仿佛在对天鸣奏。结满红珊瑚珠一样的酸枣树,似乎并不反对牵牛在它们头顶吹“喇叭”,或许它们正想借力宣传自己的果实呢。一块小菜园在收过庄稼的地头显现出来,小菜园里辣椒的叶子还绿鲜着,辣椒却是红的,欲滴的样子。还有坡坎处大片大片的芦荻花。芦荻花的花穗是银灰色,在秋阳的照耀下闪射着银色的光芒。我和妻子各采了一些芦荻花,合在一起,扯一根草茎扎起来,就是一把膨大的花束。妻子把花束的花头在脸上触了触,说真软和。
来到一块割过豆子的地边,我提出到地里看一看,看能不能拾到豆子。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每年秋天都到地里拾豆子。妻子小时候生活在矿区,她也有过到附近农村田地里挖野菜、溜红薯的经历。加上她后来当过知青,下乡插过队,我们对田地里土生土长的一切都有着共同的兴趣。下过雨的田地有些暄,有些陷脚,我们一踏进地里,鞋上就沾了泥。既然想拾豆子,就不能怕鞋上沾泥。豆子收割得很干净,乍一看只见豆茬,还有聚集在垄沟里的一些豆叶。但不管豆子收割得再干净,总会有一些豆粒在事先炸开的豆角里跳将出来,散落在地上,并埋在浮土里。妻子先发现了一粒豆子,捏在手上给我看,很欣喜的样子。我发现的豆子比她还多,我一下子拾到了三粒豆子。我从随身挎着的背包里翻出一个塑料口袋,把我们拾到的豆子集中放在塑料袋里。若不是下雨,这些小小的黄豆粒是很难被发现的。黄豆粒大概也不愿被埋没,它们盼着:给我雨,给我水!雨下来了,雨水拨开了浮土,淋在豆粒身上,豆粒很快便以又白又胖的姿态呈现出来。被雨水淋湿的豆叶巴巴地贴在地上,散发的是一股股糟香。用手搂开垄沟里的豆叶,常常能让人眼前一亮,禁不住叫出好来。因为豆叶下面往往藏着一窝白胖喜人的豆粒。覆盖着的豆叶让我想起玩把戏的人常用的一块布单,布单一掀开,说声变,把戏就变了出来。这里的把戏是豆粒。
没有风,天蓝得有些高远。我和妻子在地里低头寻觅,黄黄的秋阳照在身上暖暖的。一只灰色的蚂蚱从我脚前飞起来,发出细碎的响声。蚂蚱没飞多远,便停了下来。一只大腹便便的螳螂,立在一棵豆茬上,做的是张牙舞爪的样子。我们只是欣赏它,没有招惹它。不知从哪里传来一声长长的鸡啼,随着鸡啼传过来的似乎还有缕缕炊烟味儿。我对妻子感叹说:好久没听见公鸡的叫声了,听来真是亲切。妻子说我是老农民。我愿意承认,自己的确是一个农民。
我记起小时候有一次拾豆子的事。夜里下了雨,第二天一早,母亲就把我和两个姐姐喊起来,让我们到西南地里去拾豆子。天气阴冷,不时还有雨丝飘下来,我们身上直打哆嗦。到地里拾豆子的小孩子恐怕有几十个,我们一来到地里,一看到被雨水淋得膨胀起来的豆子,就把冷忘记了。拾豆子的小孩子太多,我那天拾的豆子并不多,该回家吃早饭时,我拾到的豆粒只有半茶缸。而我的两个姐姐提的是竹篮子,她们拾到的豆子都比我多得多。母亲看到了,会不会嫌我拾得少呢?我想了一个办法,用我拾到的豆粒,和村里的一个小伙伴交换了一些豆角子。我把占地方的豆角子垫在茶缸子下面,把豆粒盖在上面,这样一来,从表面看,豆粒几乎是一茶缸,就显得多了。湿豆子需要晾,两个姐姐一回到家,就把拾到的豆子倒在堂屋当门的地上了。尽管我把拾到的豆子跟两个姐姐拾到的豆子倒在了一起,我弄虚作假的事还是被母亲发现了。母亲很生气,认为我做下了一件错事,还是严重的错事。母亲说我从小就这么不诚实,长大了不知怎么哄人呢。为了让我记住这次教训,母亲不仅严厉地骂了我,还对我作了处罚,不许我吃早饭。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过去,只要一看到豆子,或只要一提到豆子,我都会联想起这件事。在地里拾着豆子,我又对妻子讲起了这件事。母亲已去世多年,一说到母亲,我眼里顿时泪花花的。
我和妻子心里都清楚,我们踩着湿地在地里拾豆子,并不是因为我们家缺豆子。人家送给我们挺好的豆子,我们拿回家就放下了,老也想不起吃。我们不在意豆子本身的价值,我们拾起的是一种比豆子宝贵得多的精神性的东西。
话虽然这么说,这次我和妻子共同拾回的半塑料袋子豆子,我可舍不得随手丢弃。把豆子拿回家,我用清水洗了两遍,当晚熬粥时,就把豆子放到锅里去了。您别说,自己拾回的豆子吃起来就是香,就是好吃。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1)斑斓()(2)寻觅()
(3)招惹()(4)膨胀()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蚂蚱没飞多远,便停了下来。一只大腹便便的螳螂,立在一棵豆茬上,做的是张牙舞爪的样子。
(2)尽管我把拾到的豆子跟两个姐姐拾到的豆子倒在了一起,我弄虚作假的事还是被母亲发现了。 文中“有的牵牛花儿把“喇叭”牵到酸枣树的最高处,仿佛在对天鸣奏。结满红珊瑚珠一样的酸枣树,似乎并不反对牵牛在它们头顶吹‘喇叭’,或许它们正想借力宣传自己的果实呢。”一句文采飞扬,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
文章前三段作者通过描写农村景物表达着自己对农家生活的特殊情感,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农家生活怎样的情感?(至少答出两种情感)
作者在第四段中叙述了小时候拾豆子的往事,此处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下面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没有风,天蓝得有些高远。我和妻子在地里低头寻觅,黄黄的秋阳照在身上暖暖的。一只灰色的蚂蚱从我脚前飞起来,发出细碎的响声。蚂蚱没飞多远,便停了下来。
(2)天气阴冷,不时还有雨丝飘下来,我们身上直打哆嗦。“我们不在意豆子本身的价值,我们拾起的是一种比豆子宝贵得多的精神性的东西。”这里“比豆子宝贵得多的精神性的东西”具体指的是哪那些内容?
散文阅读(20分,每题4分)
晨听鸟语
马国福
1清晨四五点钟的光景,城市还深陷在一场欲望和梦想即将破壳的酣梦中,许多人轻微的鼾声还沉浸在昨夜斑斓的梦境中。透过阳台,街道旁的绿树上,一群群鸟儿用羽翼隔离这个城市即将开始的喧嚣。它们纤细的脚趾轻轻落在洋槐树枝新爆出的枝条上,一片片清新的叶子有序排列在枝条两侧,鸟雀像优雅的女子,清晨洗嗽梳妆后坐在琴台前,纤纤玉指落在琴键上,鸟语啾啾,清脆、悠扬,清晨静谧的大幕被这些灵巧的手脚轻轻拉开。
2这些鸟肯定是上帝撒落在城市上空的种子,一粒粒自由散落在单调、僵硬的水泥板块上,借以慰藉城市空间的另一种荒芜和空虚。鸟儿飞舞、跳跃、鸣啾,它们驮来一缕缕晨曦清风,给喧闹无序拥挤的城市布阵久违的天籁。风是精通韵律的高明乐师,她高高站在季节的舞台上,指挥一群群鸟雀遵循节令的暗示,在清晨用声音涂抹现代城市被机械、工业、商业瓦解的安宁。
3鸟鸣啾着,街道上还没有车来车往,声音时而婉转,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时而高亢,时而低吟,时而深沉,时而直白。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想起古代那些隐居山野的高人。他们结庐在人境,没有车马喧,守着内心的宁静秩序:锄禾、修竹、菜菊、赏月、饮酒、邀友、作诗,没有尘世功名牵绊,没有人际纷繁争斗,守着一车典籍,几亩薄田,采一束篱笆墙内的黄菊,面向南山、背倚柴门,黄犬相闻,鸡鸭悠闲,放达于山野清风,沉醉于堂屋稼禾,自足于桌上薄酒,几声鸡鸣成笔下平仄,数点雨声研案上古墨,一阙小令作心上天籁,曲曲鸟语解胸中快意,他们的人格尊严稳如南山。他们内心的道法,因这田园鸡鸣鸟舞而诗意充沛,生命的淡定赖这清风明月愈见境界。
4回到现代,鸟从自然出世、循入城乡入世,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栖息在一方方不起眼的角落。真的,我们的耳朵早已布满老茧,宁听蜜语、假话、空话、大话活一天,也不愿聆听鸟鸣一声洗耳目,空枉鸟雀肺腑真言一腔。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哀,宁可争虚枉声名一时,也不愿得天籁之声一秒,借鸟鸣声声,洗洗心扉,涤荡蒙尘得胸怀。因此,我们活得沉重、压抑、疲惫,甚至力不从心。自然是圣母,任何权势、俗物、功利的亵渎必将给我们自己带来精神的枷锁,加速心态的苍老、空虚。我在想,鸟的歌声肯定是世界上最干净、纯真、清澈的韵律,这是上帝发出的声音,这声音不会计较掌声的轻重,更不会在乎鲜花的多寡。
5我坐在阳台上,看着鸟继续飞翔,以不同的方位、角度、视觉丈量蓝天的广度,测量清风的纯度,度量城市的净度。一串鸟鸣,就是一滴滴墨汁,滴在城市凌乱的画布上,这墨以碳的品质,一点一点吸附潜流在城市暗道里的瘴气和淤积在都市人内心的湿气。鸟声如花,氤氲自然神韵,让茫然的我们在疲于奔命的汪洋城市找到使内心安宁的自信和幸福。
6庄周梦蝶,借的是超然物外的灵魂之力。身在红尘,我恐怕无法抵达这样的境界,但是我找寻片刻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静静地看着鸟雀以自然声波在我的俗身钻出一个孔,飞上飞下,飞进飞出,天蓝成一面镜子,心轻如一根羽毛,追古抚今,掠过亘古的天空,跟着飞舞起来。这些生灵,用自然的天性给我们驮来一抹抹黎明的曙光。
7心不再怅茫,神依旧涌动灵光,坐拥天地,静观自然,守着内心宁静的井然有序。鸟鸣还在继续,一声声,一声声,如同一根鞭子,抽在现代人麻木的身上,抽在城市一天天一天天渐渐远离天籁的脊梁上……作者以“晨听鸟语”为题,有何作用?
第四段划线句中“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哀”具体指的是什么?
品味56段划线句,按要求答题。
①赏析下面句子(从修辞、情思等角度)。
一串鸟鸣,就是一滴滴墨汁,滴在城市凌乱的画布上,这墨以碳的品质,一点一点吸附潜流在城市暗道里的瘴气和淤积在都市人内心的湿气。
②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些生灵,用自然的天性给我们驮来一抹抹黎明的曙光。下面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3段中的“另一种荒芜和空虚”其实指的是受喧嚣的都市生活所累,精神上疲惫不堪、心灵空虚。 |
B.第4段说“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想起古代那些隐居山野的高人。”这里的“高人”指的人像陶渊明、范仲淹这样的人。 |
C.作者以“坐在阳台上”为视角,依次描绘了绿化树上的鸟语、城市上空的鸟语和心灵上的鸟语,文章条例清晰,意蕴深刻。 |
D.文章结尾以鞭子为喻,总结收束全文,意味深长,同时赞美了鸟语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
作家王开岭在《耳根的清净》中说:“今天,吾辈耳朵里住着哪些房客呢?刹车、喇叭、拆迁、施工、装修、铁轨震荡、机翼呼叫、高架桥轰鸣……它们有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读了本文,你觉得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议论文阅读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已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要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最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因为定位于优秀,装腔作势的表演、阿谀逢迎的丑态、追名逐利的争斗,统统不屑为之。不仅如此,还要敬鬼神而远之。
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优秀的人做了好事总不忘共同工作的同事,总是把主要的功劳归于大家;平庸的人恰恰相反,极力讳言别人的贡献,拼命夸大自己的作用,贪天之功为己有,成绩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老子是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
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四是。
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幸福
苇岸
①哲学家培根一生写了五十九篇小品文,他仿佛谈论了人世所有大的事情,但惟独没有论幸福。或许他缺少了时间,因为他最后的《论谣言》便是未完笔的残篇。培根没有论幸福,但他论证了那些往往被世人误解拥有便幸福,因而盲目和疯狂追求的事物。譬如财富。关于财富,培根把它称作德能的障碍物。因为财富之于德能正如辎重之于军队,辎重是不可无,但过量的辎重会阻碍行军,有时因为顾虑辎重而失却或扰乱胜利。
②唐朝诗人韩愈写了一句意味深远的诗:“。”把幸福完全寄托在财富上者,常常是那些尚未获得财富的人。这是人类无数错觉中最大的错觉。
③幸福不是时代、国度、地区或阶层的专有物,幸福也不为财富的多寡所左右。宫殿里有叹息,茅屋中有歌声。人类在寻求幸福的终极目的驱动下,创造出愈来愈广的器具帮助自己,机器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电脑解放了人类的脑力。但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代这样,人类的生活如此紧张和匆忙。中非洲的洛美人反对把电灯引入进他们生活的丛林,南美洲的爱尔人阻止公路穿越他们定居的区域。他们并不认为是在拒绝现代文明带给他们的幸福,他们保持着自己纯洁原始的传统。在高度体现人类物质文明的欧洲边缘,有一座马德拉群岛,那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汽车和工厂,没有竞争和效率,劳动的人们面带微笑,在太阳下唱着舒缓悠长的歌谣。当工业社会的游客慕名而至,他们紧张的心弦倍感松弛,躁动的情绪复归宁静。人类的心灵向往什么呢?这向往如同梭罗所比喻:好像水边的杨柳,一定朝着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
④幸福无疑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但人们不应以此误入歧途,转而毕生追求财富。当人们把幸福全部寄托于此时,拜金主义兴起,消费主义盛行。“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不义”。我们费尽心机,仅仅为增加几枚银币;然而书内有黄金般的文字——历代最聪明的智者的话,我们无视,我们终日忙碌,头脑里装满市场和物价;然而壮丽的日出和春天等待观赏,我们无暇。有限的地球除了要养活人类,还要养活人类的奢侈和虛荣。工业革命发生仅仅二百年间,人类便为此走到了自身所造成的各种毁灭性灾难的边缘。
⑤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认为,人类与世界存在着三种关系,即理性关系、实用关系和美的关系。理性关系让我们了解世界的秘密,实用关系使我们满足肉体各种所需,美的关系则赋予我们的心以爱,消除我们行为中的功利主义。与世界的理性关系好比是我们的学校,与世界的实用关系好比是我们的办公室,而与世界的美的关系则是我们的家庭。我们不会完全呆在学校里,也不会完全呆在办公室里,而家是我们最后的栖身之地。由于有美的关系,我们与万物的距离消失了,我们同它们是近邻和兄弟。在万物中完整地获得自己的价值和人性,是人类心灵的天然属性,也是人类的终极目的,人在其中将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本文标题为“幸福”,但开篇却由哲学家培根写起,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的划线处,应填入下列选项()。
A 白雪却嫌春色晚 B草色遥看近却无
C 山净江空水见沙 D百般红紫斗芳菲第③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一种进行分析。(3分)
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宫殿里有叹息,茅屋中有歌声。
②壮丽的日出和春天等待观赏,我们无暇。第④段中提到的“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不义”,在当今社会中也不乏其例,请选取三个事例用排比句式写出。
第⑤段作者的幸福观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