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反酒驾
交通部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因驾驶员酒后驾车所导致的交通事故平均每年有25万余起,造成约5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13亿,在国外酒后驾车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推广预防酒后驾车的新技术成为挽救人们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警察常用酒精呼吸检测仪仅只能初步显示司机饮酒过度与平顺,有酒后驾车嫌疑的司机将被带到警察局接受血检等进一步检测,以确定其体内酒精含量是否超标。而英国内政部计划推出一种先进的“超级”酒精呼吸检测仪,能当场认定司机是否违法酒后驾车。这种检测仪能根据体温、呼吸频率等情况,准确判断汽车驾驶者体内的酒精含量。
在不少国家,政府在推行酒精锁,以防止醉酒司机上路。在瑞典,已经有1500辆沃尔沃卡车安装了酒精锁装置。酒精锁是一种车载检测装置,司机向酒精锁配备的酒精检测仪呼气,经仪器测试认定司机没有饮酒后,酒精锁才会开启,否则汽车无法发动。但这种装置的缺陷在于可以作弊,司机可以叫其他来饮酒的人帮助他开锁。
为此,意大利贾拉拉大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款名为“天使”和新型车载探测仪。这中探测仪安装在驾驶室内的车载电脑中,有3个小型探测头围绕在司机周围,主要探测司机呼出的气体,当气体中酒精浓度超标时,探测仪会发出蜂鸣声提出警告。如果司机不停车,探测仪将通过车载电脑自动发出指令,迫使汽车无法启动或逐渐停止行驶。
日本和美国的手机制造商利用类似“天使”检测仪的方法,分别开发出可以预防酒后驾驶的新型手机。一旦驾驶员酒后驾驶,这种手机内的酒精传感器就能第三地检测到驾驶员呼出气体中的酒精含量。这种手机主要用于帮助公交车和出租车公司判断自己的司机是否可以安全开车。
一些新的光学手段也应用于对付酒后驾车者。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家器械公司开发出一种皮肤接触酒精测试仪。这种仪器由糖尿病检测仪改造而成,可向司机的胳膊发射光束,通过反射光束来分析司机胳膊皮肤下血管中血液里的酒精含量是否超标。这种检测仪从检测到产生结果只需60秒,与之相比,呼吸酒精测试需要20分钟,标准验血则需要数天时间。
俄罗斯圣彼得堡一家激光公司研发了激光酒精测试仪,可对司机是否饮酒进行远距离探测。检测仪发射一束专门的激光,透过挡风玻璃对车内空气进行检测,如果空气中酒精含量超过百万分之一,食品会根据反馈信号报警。
此外,一些集多种检测手段于一体的检测管理系统在国内外也得到了应用。日本一家汽车制造商开发出一种防酒后驾车的概念车。北京公交旅游公司也在国内首次推行新型车载酒精检测连锁管理系统。这一系统由车载酒精检测仪、车辆连锁控制系统、管理员多级管理系统组成。驾驶员发动车辆前,先打开钥匙门第一档接通电源,管理系统同时启动,驾驶员需按指令读秒吹气、设备随即进入检测阶段,15秒内,检测随即能显示。如通过,驾驶员将可以继续正常操作,发动车辆。否则,车子电路自动阻断,无法发动。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随着预防洒后驾驶的拉动手段日益更新,我们相信,因“酒驾”导致的交通事故也会日益减少。.下列句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英国内政部已推出一种先进的“超级”酒精呼吸检测仪。 |
B.抽有国家、政府都在推行酒精锁,以防止醉酒司机上路。 |
C.俄罗斯圣彼得堡原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开发出一种皮肤接触式酒精测试仪。 |
D.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反“酒驾”的科技手段正在日益更新。 |
.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写出其中三种并各举一例。
; ; 。.“这种手机主要用于帮助公交车和出租车公司判断自己的司机是否可以安全开车。”一句中加点的词“主要”可否删除?为什么?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雷抒雁
“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苇塘?” “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在寻找。没有!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
“就在这里!”我坚定地认为。我听见他嘟哝了一句:“梦话!”
梦话?是的,是梦话。五十多年前,那一片茂茂密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过我的梦境。我相信,这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梦中,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他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
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那是一片十多亩地面的水塘,拥挤地生满了芦苇。在大人们里,有价值的,只是苇子;而被孩子们看做乐园的,是那一片苇塘。每天上学,我们走过苇塘,都会放慢脚步,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
一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首先是苇塘里有了动静。A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B一些早熟的花草,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酿花事,商量结籽。柳丝软软地轻拂我们的脸面,牵动我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
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把那细嘴挖扁,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粗壮的尖厉的声音;头项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支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
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地变得浓密了。太阳开始辣辣地照在头顶,棉衣,而后是夹衣,一件件被从身上剥掉。苇塘周围的麦子开始日渐变黄,有人拿着青杏咔嚓咔嚓一边流着酸水一边嚼起。夏天到了!
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者拣柴火,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
有一种鸟,叫“呱呱迪”。这名字完全是依了它的叫声来的。声音悠长而响亮,可你看不见鸟的身影,那声音总是从密密的苇叶后传出来。这鸟儿很聪明,能把三四根苇子用草缠在一起,在那交叉处用苇叶织一个窝,里边铺着一些软软的干草和细碎的羽毛。窝里,总能看到三两只麻溜溜的鸟蛋。你要是靠近鸟窝,便会有尖厉的呱呱叫声,威胁你,驱赶你。
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这种蔓生的阔叶草,总是攀着芦苇往上长,一个个果实圆溜溜的,山羊奶头一般,采摘时,会流出一些白色乳汁。羊奶果鲜嫩时,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甜丝的。
我们这些野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泡在苇塘边。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伏着一排排带着羽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大人们说:你们这些马驹子,该拴缰绳了吧!
苇子说,秋天了!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像一塘白发的老人。再过苇塘时,一些带羽毛的草籽,便飞扬起来,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头发上,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就连圆滚滚周身是刺的苍耳,瘦扁扁顶上长了三几根钩针的“狗扎扎”,都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角上,要搭“便车”,到远方去旅行。
父兄们送我们上学去,走过苇塘,一路上总在说:好好念书,日后到远处去,到大城市去。连苍耳、狗扎扎都懂得哩!
那一片苇塘永远的没有了。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文中说:“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阅读全文,请将青苇记录季节变化的语句摘录出来,填写在横线上。
(1)春季:________(2)夏季:____________(3)秋季:________苇塘被孩子们看作乐园。请概括出令孩子们“快乐和欢愉”的四件事情。
文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A、B两处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说说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众所周知,大自然的花香是借助空气这个介质传递给人的嗅觉,因而空气的物理属性(例如“温度”)对花香的传播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反过来说,利用花香的传播情况,也可预测某些气象要素。
②园林工作者多有这样的体验:当气温较高时,随处都可闻到花香,而且香气较浓;而当气温较低时,则只能在花的附近才能闻到花香,香气也比较淡。花香的浓淡,真的与气温有关吗?
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花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这种芳香油易挥发,扩散到空气中的芳香油分子,刺激人的嗅觉器官产生芳香的感觉,这就是花香。所谓的香气浓淡,不过是进入人鼻孔中芳香油分子的多少罢了。实验证明,当其他环境因素(如风力、湿度、空气悬浮物)完全相同时,芳香油分子的扩散快慢主要受气温影响。气温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快,扩散也就越快。当然,扩散快慢还与花卉本身(即花卉品种)的芳香油分子密度有关。
④在低温无风的天气里,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变小,由花朵扩散出的芳香油分子大都聚集在花朵的周围,远离花朵处,芳香油分子的密度较小,几乎闻不到什么香气;只有靠近花朵,才能闻到花香。而在阳光艳丽、大气温暖甚至炎热之时,一方面,较高的气温加快了芳香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使其扩散加快;另一方面,花卉附近地面受热辐射后,近地层空气很快增温,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又来补充,循环气流不断将花卉附近的芳香油分子带走,使得附近的芳香油密度减小,这就进一步加快了花卉对芳香油的分泌挥发,花的香气更浓,扩散得也更远,产生出花香浓郁、香气袭人的感觉。
⑤正是因为气温对花香扩散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古人常常用花香的浓淡来判断气温的高低。南宋诗人陆游在《村居书喜》中有两句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现在看来,也颇有些科学依据。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在大多数花卉的花瓣里,有一种油细胞,能不断分泌出有香味的芳香油。根据第④段内容解释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的科学道理。
(14分)
去除饮水中可能致命的细菌或许会成为纳米管最早的实际用途之一。
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能让细菌聚结成块的纳米管,随后就可以将菌块从水中滤出,并消灭它们。他们进行的实验很容易用于实践。
南加州克来姆森大学负责此项研究的孙亚平说,这种纳米管最初或可以用作水净化处理厂的过滤器。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化学通讯》杂志上。
新研制的纳米管能捕捉大肠杆菌O157:H7,即臭名昭著的“汉堡细菌”,被它污染的肉可能置食客于死地。他给纳米管表面覆上一层半乳糖分子,而半乳糖分子能与大肠杆菌表面的受体蛋白粘合。每根纳米管都覆有数以百计的半乳糖分子,因此能一举拿下大量细菌。
该研究小组还研制了能捕捉污染事物的另一种常见细菌――空肠弯曲杆菌――的纳米管。这种细菌多见于肌肉之中。这一次纳米管的表面富有甘露糖分子,它能与空肠弯曲杆菌表面的受体蛋白粘合。孙说:“我们正在研制富有能捕捉不同细菌的多种配位体‘糖’的纳米管。这是可行的。”
研究者认为,从理论上说,这种纳米管可以用于将细菌从患者的血液中滤出,不过它们必须首先经过试验,排除任何毒副作用的可能。英国史密斯叔侄公司的彼得·阿诺得说:“将来,类似于这类碳纳米管的交互性生物材料有望选择性地捕捉和消灭致病细菌。”该公司是一家医疗技术公司,正在研制能加快组织修复的生物材料。
研制临床诊断用的纳米材料的英国奥克斯尼卡公司的凯文·马修斯说,孙的工作是传统无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极好例子,二者结合“提供的可能性超越了其中任何一种单独所能提供的可能性。” 摘自2005年3月12日《参考消息》
注:“半乳糖”和“甘露糖”是配位体糖的两个具体种类。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内容,在上网搜索时,必须输入关键词。请结合本文内容,找出两个关键词。并结合文章第二段的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纳米管去除饮水中的细菌的原理。(不超过20字)
根据文章第四、五段的相关内容,简要介绍纳米管是如何捕捉致命细菌的?
文章第六、第七段引用两位研究者的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六段中探讨了用这种技术将细菌从患者的血液中滤出的可能性,并引用研究者的观点指出它们“必须首先经过试验,排除任何毒副作用的可能。”你认为这样做必要吗?为什么?
学校门口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溪水清亮亮的,岸边的青石板光溜溜的。每天清晨,沿岸坐着一排排晨读的学生,朝阳照着他们在水中的影子,温暖着那琅琅的读书声;傍晚,孩子们在溪边散步、漫谈,谈过去、现在和将来,谈这大山以外的世界……在我们这所条件极差的山乡中学,有这样一条小溪,实在是孩子们的幸福!
更有趣的是每年春天,沙滩上到处埋着豆子,这里一窝儿,那里一窝儿,顺着河岸足足有半里路,那是孩子们种的豆芽菜。春天“菜荒”时节,山里的中学生全是寄读,带啥吃啥,他们便在这沙滩上生产度荒的蔬菜。
这实在是个好法子,不几天,沙滩上便到处冒出白胖白胖的嫩嫩的豆芽菜,一丛一丛的,使你感觉到有一种A 、一种B、一种,你心中仿佛也在萌生起一片生机。
这个时节,怕的是下雨。溪水涨起来是极快的,大雨一来,不消半个时辰,清澈温柔的小溪便会变得浑浊凶猛,会把沙滩上正在生长的豆芽菜冲走。倘是碰上这种情况,孩子们就要咽几天没有菜的饭了。
这天上午,学校组织年级语文测验,我在自己班上监考。考试刚开始不久,一股股凉风便从窗子灌进来,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
窗外,雨哗哗;屋内,笔沙沙……
溪水变浑了,涨高了,再有一会儿就要冲走那些豆芽菜了。冲走了豆芽菜,孩子们就又要过苦日子。虽然他们默默地咽着无菜的饭,仍然会刻苦地读书,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是一些应该得到幸福的孩子。
这时,却没有一个孩子请假,甚至没有一个孩子抬头看我。
“同学们,快去把豆芽菜扒回来。”我终于这样决定,我来不及请示学校。
孩子们去了,抢回了那些豆芽菜,顶多用了十分钟,可奇怪的是,大多数同学最后三大题都没做。是时间不够吗?
我找来班长询问原因。他说:“只有我们班去抢了豆芽菜,怕别的班同学说您放我们出去了,互相商量作了弊,考好了反而会给您添麻烦,所以好些同学故意没做完。”
“你们商量过吗?”
“没商量。”班长是个老实的孩子,他是不会说谎的。
这次测验由于我们班“特殊”情况学校决定重考。当我把这个消息在班上宣布时,几个女孩哭了。
我或许是个失职的监考老师,重考时学校没再派我监考。考试结果
。
领导要我介绍经验。我怎么说呢?说实在的,我只是在下大雨时让孩子们去抢回了他们的豆芽菜,他们说要为我争气,要好好学语文。这是学习委员告诉我的,这也是经验吗?
小溪边又有一些豆芽菜生出来了,白胖白胖的,嫩生生的…… 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文中说:“他们毕竟是孩子,是一些应该得到幸福的孩子”,你认为那位老师给予他们幸福了吗?请结合文中相关的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根据上下文,推测这个班的重考结果,用恰当的语言,将倒数第三节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请将“力量”、“希望”、“生气”三个词语填在文中第三小节你认为合适的对应横线上。文章结尾为什么还要写“小溪边又有一些豆芽菜生出来了,白胖白胖的,嫩生生的……”?
课外阅读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①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在那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②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③只有当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④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⑤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了,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⑥炊烟是。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⑦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
⑧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文章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阅读第⑥段,在横线上将句子补充完整。
炊烟是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提示:可以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
我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