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3-5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②辄以水沃面      音:___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以天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得之则生(则:就) 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C.今谓人曰(谓:叫) D.何故(故:原因,缘故)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选自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B.【乙】文的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子对自己言行的辑录。

C.【甲】文的“箪”是指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乙】文的“冠”是指帽子。

D.【甲】【乙】两文都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句子长短不一,富于文采和气势。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的“本心”即舍生取义之心。

B.【乙】文主要是围绕“万事莫贵于义”这个观点展开论述。

C.【甲】【乙】两文“义”的内涵都是指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D.【甲】文运用举例、对比的方式说理,通俗易懂;【乙】文则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把道理说深说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文言文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 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身高

B.徐公来, 视之

孰:同"熟",仔细

C.宫妇左右莫不

私:偏爱

D. 寡人之耳者

闻:听说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谓战胜 朝廷

苟全性命 乱世

B.谓 妻曰

利三世矣

C.上书谏寡人

陈胜 ,阳城人也

D.齐国 美丽者也

美我者

(3)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服""窥"这两个细节动作,生动地揭示了邹忌自我欣赏的内心活动。

B.写齐王,惜墨如金,只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对邹忌的赞同和纳谏的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C.本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详细描绘了齐王受蒙蔽的情况,邹忌比美进谏、齐王纳谏施政以及纳谏结果等内容则略写。

D.本文与"三"有关的信息非常丰富:邹忌问的人物有三个,人物答语有三次、心理有三种,齐王受蒙蔽情况有三层,进谏情况有三种,进谏进程有三个,奖赏有三个等级等。

(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5)请举一个我国历史上关于进谏或纳谏的事例,并分享一次你生活中成功劝说的经历。

文言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

与余舟一 (小草)

D.

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大酒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 中庭

天将降大任 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余强饮三大白

溪深 鱼肥(《醉翁亭记》)

D.问 姓氏,是金陵人

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

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4)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言志

《论语》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D.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3)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4)“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二)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选段)

(三)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选段)

(四)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选段)

(1)下列对《渡荆门送别》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通过对旅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B.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C.颈联写景,从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表达诗人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D.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的水送我到楚地败不忍心分别的情义。

(2)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二)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水流的速度之快。

B.在文段(三)第①段中诸葛亮分析了有利的客观因素与不利的主观因素,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

C.文段(三)中“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这句话强调依法办事。

D.文段(四)中曹刿对战争的看法,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3)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①仍怜故乡水

怜:

  

②猛浪如奔

奔:

  

③诚意开张圣听

开张:

  

④小信未孚

孚: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5)文段(二)中作者的感慨是什么?这感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6)文段(四)不详写战争的过程,而是侧重描写曹刿战前、战中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