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荔枝图序 (9分)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注释:①华:花。②朵:指众多果实聚在一起,俗称“嘟噜”。 ③缯():泛指丝织品。
解释加点的词。(3分)
(1)春(     )  (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3)南宾守乐天命工吏而书之(   )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3分)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下列各句都是对上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序文,序是一种文体,一般以介绍书画的内容、写作意图和有关事项为主。
B.作者以其对荔枝的习性及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形态特点。
C.文章详细地介绍了荔枝的形态特点以及不易久藏的特点。
D.本文是一篇序,可作为咏物小品,但不能算作说明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9分,每小题3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潭中鱼百许头可:大约
B.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
C.石底以出卷:弯曲
D.然不动佁:愉快,欢快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坻,为屿宫室器皿
B.其境过清不物喜,不以己悲
C.如鸣环,心乐浙江之潮,天下伟观也
D.记之而去不知有汉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因而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
B.“伐竹取道”,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C.文章中“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的描写,说明小石潭起名的缘由。
D.“皆若空游无所依”通过感觉描写,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政治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2015年中考四川广元卷)阅读第I卷文言文后,你认为文章写了小石潭哪些主要特征?
(2015年中考四川广元卷)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此则岳阳楼之大也②“姑俟异日”云尔
B.①予观夫巴陵状②臣不受恩感激
C.①斯人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颔之
D.①南潇湘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东方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刻唐贤今人诗赋其上②骈死槽枥之间
B.①此岳阳楼之大观也②比吾乡邻之死已后矣
C.①前人述备矣②不知口体奉不若人也
D.①然则何时乐耶②旦旦学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写出你对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并谈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唐齐王景达①将兵二万自瓜步②济江,距六合③二十余里,设栅不进。诸将欲击之,太祖皇帝④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居数日,唐出兵趣⑤六合,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唐齐王景达:南唐齐王李景达。④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③六合:今江苏六合。太祖皇帝:赵匡胤。⑤趣(qū):奔赴。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

A.公鼓之唐齐王景达兵二万自瓜步济江
B.公将驰若往击
C.竭我盈则见吾众寡矣
D.有伏焉彼设栅自固,我也

将选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
简要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说说【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太祖皇帝有哪些共同点。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两段文字,完成下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夫大,难测也
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B.齐败绩
当余之从也(《送东阳马生序》)
C.战长勺
又留蚊素帐中(《幼时记趣》)
D.惧有

人皆其精练(《梵天寺木塔》)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题。(共13分)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乙】公①无事,带一书一役,挨村讲乡约,参以时事,民皆乐听,浅直易从,无窒碍②难行者。遇孝慈节义之人,立即表扬,且为之咨嗟叹赏曰:“我所不及。”凡获小偷到案,则曰:“汝亦有人心者也,何至为此?”偷曰:“小人为贫所迫耳。”公曰:“是不难。为利之最厚者,莫如纺织,且人人能为之。”随命仆市棉花斤余,使偷在堂右,教以纺花之法。曰:“能,即释汝;不能,即惰也,罪加倍。”偷愿速释,无不留心学习,数日间,即能为矣。公曰: “此赀③本不过数百钱耳,今数日内,循环例换,已赢余若干,除汝饭食外,尚剩有数百钱,汝回去执业。倘再犯,不恕汝也。”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间有犯,则杖而后教之,在堂上纺花一月。三犯,则曰:“是不能改矣。”使二役挟之急行千步,以热醋灌之,一碗饮至半,使一人突拍其背,则嗽终身不愈,不能作贼矣,仍纺花以没世④。
【注释】①公:陆稼书:清朝康熙年间曾任嘉定]灵寿两县知县。②窒碍:阻碍。③赀:通“资”。④没(mò)世:死。
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1)以陛下平明之理: (2)随命仆棉花斤余:
(3)有犯,则杖而后教之: (4)不能改矣:____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句句子的意思。
(1)陟罚臧吾,不宜异同。
(2)偷泣而去,改过迁善者多。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陆知县改造小偷的方法有哪些独到之处。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无论为君还是为官都应做到____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甲】文还委婉批评后主有“ ”(用文中一词)的行为错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