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 B.辛亥革命推翻清廷 |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早在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确立。古人根据一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把二十四节气分列在十二个月中,每月的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以此推算,五月份的“节气”应该是()
A.芒种 | B.夏至 | C.立夏 | D.处暑 |
作为中国重要边陲的西南地区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给当地人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8月12日至20日,四川省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期间共发生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75处(其中滑坡30处,崩塌6处,泥石流39处),绵竹市的清平乡、映秀县和都江堰龙池镇受灾尤为严重。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川蜀自古多名士,汶川就是传说中的大禹的故里。但在汶川地震中,川蜀大地上诸多沉积千年的人文历史古迹遭遇了一场大劫难,许多名胜古迹伤痕累累......截止2010年5月19日,四川省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65处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另有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遭受损伤。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赵川荣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建国后对文物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天灾。”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除了修复文物建筑,国家文物局将会“有目的地保存一些地震后的古迹遗址”。
材料三云南2010年遭遇百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预计全省春季作物将因灾减产50%以上,甘蔗减产20%以上。灾区人们在积极组织自救,打井寻找水源,用新的科学栽种方式育苗,以便气候条件具备时随时移栽等。
(1)四川汶川大地震使一些历史古迹遗址受损,我们应该积极设法维护。你认为有哪些四川历史古迹遗址值得关注?并简要说明理由。(至少说出两处)
(2)元明清三朝是如何加强对云贵川地区管理的?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材料三甲午战争前后,不同类型的两种企业在我国近代民族工业中所占比重变化表
甲午战争前 |
甲午战争后 |
|
商办企业 |
22.4% |
70% |
官督商办企业 |
77.6% |
30% |
材料四民国初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的经济形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所反映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的地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张謇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都在南运河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5)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想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吗?为什么?
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国人最先引进的是西方学术思想 | B.国人觉醒的主要障碍是传统伦理 |
C.国人引进西方政治制度是成功的 | D.国人最后觉悟要引进马克思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