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对于孔子的政治理想评价最恰当的是
A.孔子因文人感伤时代变迁的情怀而将周代的政治理想化 |
B.只要孔子得到适当的施政机会,掌握足够的权力,他的政治理想是能实现的 |
C.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欲恢复奴隶社会的社会秩序,有一定的保守性 |
D.儒家思想在汉以后被统治者用来治国,说明孔子的政治理想由这些封建君主变为现实 |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观点()
A.批判了古代中国皇权独断性、随意性的弊端 |
B.反映了军机处建立和密折制推行后的政治现实 |
C.是对当时西方要求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呼应 |
D.说明作者跳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思维逻辑 |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指出:“正是宋明理学大兴之后,空谈性理轻视务实之风,不但弥漫士林,而且影响了整个政治。”为此,顾炎武积极倡导()
A.批判君主专制 | B.经世致用 |
C.工商皆本 | D.君臣平等 |
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 B.倡导君民共主 |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 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
在某古代思想家纪念馆的大殿内挂着一副楹联,全联是:“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这位思想家曾指出()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D.“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
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
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
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