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选自《读者》2007年第14期,有删节)
.从全文来看,题目中的“歌唱”指的是什么?题目表达了哪些感情?
答:                                                                     
.理解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
答:                                                  
(2)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答:                                                  
.第③段中写到:“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答:                                                                
.第④段写了孩子们的表现,请分析他们此刻各自的心理活动。
(1)大姐:                                                             
(2)二姐:                                                             
(3)我和妹妹:                                                        
.结尾写到:“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句话含义深刻,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46个闪亮的名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他是个怪人。

②他很少说话,上学经常迟到,脾气还特别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每个学期的学费总要拖很久才能缴。

③他成绩不好,又不大合群,因此,同学和老师都不太喜欢他。

④再后来,他与我成了同桌。可不到一周,我们就被调开了。

⑤他喜欢把书推得乱七八糟,有时还会闯进我的领地。有一次,我怒了,指着他的脑袋问他:“你怎么这么没有家教呢?你爸爸是怎么教你的?”

⑥因为这句话,他忽然跳起来踹了我一脚。此时年少气盛,我怎忍得住?我们大打了一架之后,彻底成冤家仇人了。

⑦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忽然莫名其妙地跳起来打我。

⑧初二上学期,他继续欠缴学费。班主任问他具体什么原因,是不是有什么困难。他不说话,把头埋得很低很低。

⑨没人理他,他也没有朋友。就连上体育课时,他通常都是一个人躲在教室里睡大觉。因为没人愿意和他做同桌,所以他被调到教室的角落里一个人坐。很快,我们便把他遗忘了。

⑩初二时票选班委会,大家选出来的班长是个女生,她不仅为人善良、学习勤奋,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因此人缘极好。

⑪一次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候,班长拿着一张绿色的信纸来找班里的每个人签名。她说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想把大家的字迹都留在一起,这样比较有意义,而且,只要谁签字,她就免费请谁喝一瓶可乐。所有人都乐坏了,争先恐后地跑过去签。

⑫最后,46个人拿着46瓶可乐回到教室,有说有笑,把角落里的他反衬得更加孤独与落寞。

⑬再后来,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起初我以为是自己的错觉,后来一问,大家都这么认为。

⑭他不仅把整个班里的卫生都承包下来,还天天顶着大太阳去操场上提水给同学喝。最离谱的是开秋季运动会时,他陪跑、送糖水不说,还喊“加油”两个字喊得比谁都热血沸腾。

⑮没人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但他的行为的确像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在努力汇聚的同时,也已把周围的心灵全然濡湿。

⑯很多人觉得感动,对他伸出援助之手。有人帮他补习,有人给他买早餐,甚至有人提议在新学期秘密募捐,帮他把学费的问题给解决掉。

⑰期末考试过后,他虽然成绩只是中等,但仍旧被选为年度进步最大的优秀学生,上台发言。

⑱那是我第一次见他流泪。他从兜里掏出一张绿色的信纸,小心翼翼地摊开:“我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妈妈一个人带着我和弟弟,很辛苦。那天我来得很早,打算收拾完书本然后退学,没想到,竟收到了这封信。真的很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之前我还一直担心你们会看不起我……没有你们给我凑的学费,我可能已经是个苦命的煤炭工了……”

⑲所有人都看清楚了。那张绿色的信纸上,有46种不同的笔迹和46个熟悉的名字。

⑳没人说话,也没人转头去看班长。我们都在那一刻突然长大了。

(1)文章以“他是个怪人”一句开头有什么作用?

(2)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并具体分析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3)第⑫段写出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5)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阅读《长处 难处 好处》完成下列各题。

①回乡时曾问邻里一位百岁老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人与人究竟如何相处?老人平静而淡定地说:“其实最管用最简单的态度就是多看人长处,多帮人难处,多想人好处。”静静想一想,这不失为人生之真谛,也不失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相安之术。

②多看人长处,既是一种角度,更是一种态度。《列子•说符》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走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觉得那个人无论是走路的样子,还是脸色,抑或是说话的样子,都像是偷斧的人。后来,他找到了斧子,又遇到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觉得他走路的样子、脸色、说话都不像是偷斧的人。现实中,有的人或先入为主看人,或戴着有色眼镜看人,或干脆门缝里看人,等等,结果不是把人看歪了,就是把人看扁了,或者把人看坏了。延安时期,陈云同志在担任中组部部长时,曾一再告诚,要树立一个观念,要看干部的长处,你要光看他的短处,没有一个可用之人了,必须发现他的长处,这样我们才能使用每个人的长处。全面而不是片面,动态而不是僵化,具体而不是抽象,发展而不是静止地看待他人,就能看到一个生动鲜活的人,一个丰富多彩的人,一个可用有益的人。

③多帮人难处,既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情怀。大千世界,芸荟众生,人与人之间就应当互相帮助,携手前行。所谓“跌倒的老人扶不扶”“陌生人的求助帮不帮”,说到底都是一些“伪命题”。现实中就曾发生过让人啼嘘和感慨的故事:某人路过河边,见一小孩落水没有立即下水救援,当他回家没有找到儿子后,方才返回出事河道,发现溺水的正是自己的儿子,再将儿子从水中救起,为时已晚,小孩已溺水身亡。从根本上说,帮人就是帮己,我为人人就是人人为我。今天我帮人,等于明天人帮我。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难处,有各式各类的苦痛,特别是,我国还有很多生活在山高水冷、地俯天远的贫困人口,不少人都眼巴巴渴望着得到帮助。常怀惦记之心,常抱揪心之情,尽己所能,帮人所难,解人燃届之急,助人成功之臂,可以说是积德行善,更是提升做人的境界。

④多想人好处,既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修养。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是个人努力和责人相助、高人指点、友人帮衬、家人支持的共同结果。然而,现在有的人取得了一些成功,满脑子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容易,一开口就是自己多么努力,多么艰辛,充其量再夸上几句自己的家人,他们看不到也想不起组织和他人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和好处,有的甚至还会反过来念念不忘谁谁谁刁难、排挤、打压过自己,耿耿于怀某某某妒忌、诬陷、谁谚过自己,等等。于是总是愤愤不平,委屈难消。知恩、感恩、报恩,是一种修养,是做人的美德和本色,对于那些在危难时、关键处、重要时帮助过自己的人,不可、不该更不能忘却。心存感恩不能只是说得好听,唱得动听,而是要体现在行动上,这样做了,实际上既心安,又理得,还为自己加分。

⑤多看人长处,多帮人难处,多想人好处,则多一种祥和,多一份快乐,多一片天地,健康良性的“朋友圈”则会越扩越大,人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多看人长处,既是一种角度,更是一种态度。

B.多帮人难处,既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情怀。

C.多想人好处,既是一种修为,更是一种修养。

D.人与人相处,要多看人长处,多帮人难处,多想人好处。

(2)为证明中心观点,文章搜集了哪些论据?请简要概括。

(3)第②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B.引用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阅读《苍蝇•蜻蜓•萤火虫的启迪》,完成下列各题。

①六足四翅的昆虫家族,在地球上已经繁衍了三亿五千万年。昆虫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对昆虫奥秘的探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昆虫的复眼,构造精巧,由几十、几百乃至二三万只小眼紧密排列组成。人眼要用0.05秒才能看清物体的轮廊,复眼只要0.01秒钟就可以了。因为复眼有很好的运动知觉,能够看清楚快速运动的物体,是一个很好的速度计。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研制出测量飞机相对地面飞行速度的“飞机对地速度计”。

③苍蝇的一只复眼约有三千只小眼,是一种蜂窝型结构。人们仿照它研制出一种新型照相机“蝇眼”,一次能拍摄1329张照片,分辨率每厘米达4000线。

④昆虫是首先获得飞翔能力的生物,大约在三亿年前就升入高空,比爬行类、鸟类要早五千万年。蜻挺翅膀的提升力,按体重比例计算,比目前最好的飞机还大三倍。科学家采用塑料制成“昆虫飞机”,安上发动机就能飞上天。这种用无线电操纵的“昆虫飞机”可以用于航空摄影、探测气象、山区运输等。

⑤苍蝇一类双翅目昆虫,后翅的痕迹器官﹣楫翅,飞行时每秒钟振动30次,是天然的导航器官。科学家依据楫翅的导航原理,制成“振动陀螺仪”,其体积是传统陀螺仪的五分之一。还研制成“振弦角速率陀螺”等新型导航仪器,用于高速飞行的火箭、飞机,自动平衡各种程度的倾斜,稳定飞行。

⑥小小萤火虫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效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而普通的电灯的效率只有6%左右。荧光发出的热,只有一摄氏度的四十万分之一,这是自然界的一个伟大奇迹。随着对萤火虫发光的深入研究,制成了应用于矿井的闪光灯和水下照明灯,以后还将用来探知外星是否有生物的存在,以及癌症的早期诊断。

(选自《时文精选》(第五辑)有删改,作者:杨书培)

(1)此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昆虫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对昆虫奥秘的探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昆虫的复眼,构造精巧,由几十、几百乃至二三万只小眼紧密排列组成。

C.昆虫是首先获得飞翔能力的生物。

D.昆虫是自然界的一个伟大奇迹。

(2)第②段中加点词“这一原理”指代什么?

(3)此文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举例子

B.列数字作比较

C.举例子打比方

D.举例子分类别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月白湖荡

余飞鱼

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他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他牺牲了。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

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营长介绍给棒子。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

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信员啊。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

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扑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

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

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随着战斗的结束,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

张叔叔不是什么通信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

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信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作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

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

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

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鸟鸣,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

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

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

(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

(2)按时间顺序,把小说情节归纳完整。(不超过50字)

①棒子得知通信员小王叔叔被小鬼子杀害,下决心为他报仇。

②新来的通信员张叔叔告诉棒子,新四军骑兵营准备和湖东二团会合,端掉鬼子碉堡,希望棒子带路,棒子同意。

 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湖湾处发出口哨,湖面上发出枪声,将骑兵营一举歼灭,原来骑兵营是日军假扮的,早被棒子识破。 

(3)简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4)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棒子有哪些性格特征。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单细胞生物“科学家”

柳静

①人类被称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命体,具有强大的思考与设计能力。但是你知道吗,地球上竟然有一种单细胞生物的智商远远超越了科学家们的预期。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只是一团毫不起眼的黏糊物——黏菌,一种已经存在了几亿年之久的真核生物。

②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黏菌的避光性,以光点模拟日本地形,然后在地形上对应东京几处重要地铁站的地方放置食物。结果发现,黏菌能以最省时和最科学的铺展路径取得这些食物,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个网络!而这个逐渐形成的网络,竟和错综复杂的东京地铁路线几乎一模一样。也就是说,黏菌用短短的26个小时,就完成了一群顶尖工程师花几十年才完成的事情。

③那么,这一团黏菌既没有大脑,又没有神经元,怎么会具有如此强大的设计能力呢?这一切要从黏菌的生物性说起。黏菌为了寻找食物,会先朝四面八方延展,定位所有食物位置后,它们便会收缩回来,继而形成一个高效率的传输网络将食物联结起来。如此一来,它便能自由自在地通过这些网络来吸收食物的养分,而这些网络的架构也不会太复杂,否则会消耗黏菌太多的能量。

④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单细胞生物“科学家”的身上还有许多优点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呢。

⑤首先是风险评估能力。在实验中,若通往某个食物源的路线只有一条,那就很有可能因发生意外而中断。因此,黏菌会在主要路线旁建立次要路线,以备不时之需,达到了安全与效率之间的完美平衡。

⑥其次是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每隔一段时间便会给黏菌一些外在刺激,例如吹风或光照,使黏菌的生长受挫。持续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会突然中断这些刺激。而此时的黏菌如同有了记忆一般,会在原本应该出现刺激的时间点减缓生长速度,仿佛能够预测刺激的到来,并以减缓生长速度减少损伤。

⑦最后,黏菌是靠每个细胞自动自发地同步脉动来传输外界讯息,并在内部建构一个复杂的认知体系。这套独特的资讯处理方式,不同于电脑或人类的大脑,它是用单一的中央处理器来思考并整理资讯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发现即将改变人类未来的电脑和网络形态。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1期,有删改)

(1)文章为什么称黏菌为单细胞“科学家”,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2)第②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

而这个逐渐形成的网络,竟和错综复杂的东京地铁路线几乎一模一样。

(3)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