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
B.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
C.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
D.钩画了了了了:结束,完了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2分)
译文:
(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2分)
译文:
浑沌之死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
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对下面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报浑沌之德德:恩,恩情。 |
B.异鸡无敢应者应:作出反应。 |
C.鸡已乎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
D.方虚骄而恃气恃:凭着,依靠。 |
对下面句中加线的文言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德全矣其:指代训练的斗鸡。 |
B.以视、听、食、息以:用来。 |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以:因此。 |
D.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之:它的。 |
对下面的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独无有译文:唯独浑沌没有七窍。 |
B.尝试凿之译文:(让我们)试着给他凿出七窍。 |
C.犹疾视而盛气译文: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
D.反走矣译文:转身走掉了。 |
下面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浑沌之死》寓意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也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 |
B.《庄子》想象大胆,堪称瑰玮奇诡,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在《浑沌之死》中得到明显体现。 |
C.我们可以从《呆若木鸡》中领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认为人的处世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
D.“呆若木鸡”成为了成语,衍生出新的含义: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2.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3.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4. |
《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斯是陋室()(2)可以调素琴()
(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殊无意味(很,非常) | B.或议就近觅饮者(寻找) |
C.择柳阴下团坐(围坐在一起) | D.各已陶然(熏陶) |
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
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故人不独亲其亲(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 D.所恶有甚于死者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