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后,宋辽边界“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于戈”。以上材料说明
①宋辽边境出现长期的和平局面 ②宋辽社会经济都得到了发展
③造成北宋军事力量的衰退 ④导致畜牧业区域的扩展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一改以往的不承认政策,“承认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并不以施加压力的方式强迫那些不愿意的国家成为盟国。……只要这些国家决心维护自己的独立,并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积极的政策,美国就应支持和援助他们。”美国这一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
A.自身实力的削弱 | B.冷战对抗的需要 |
C.经济危机的困扰 | D.不结盟国家的斗争 |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斯大林选集》)由此可见
A.由于资金短缺致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陷入空前困境 |
B.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正在为打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而努力 |
C.苏维埃政府实行 |
D.苏联寻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以解决工业化的资金困难 |
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了13位政府领导人。其中,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都是从基层被火速选拔成为副总理的,他们在工作上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这说明
A.中央政府被全面夺权 | B.人大制度基本不能实行 |
C.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 | D.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
1920年,毛泽东在与友人的书信中写道“假定无产者占三分之二……任其为三分之一的资本家所鱼肉,其何能忍?且无产者既已觉悟到自己应该有产,而现在受无产的痛苦是不应该的,因无产的不安而发生共产的要求,已经成了一种事实。……因此我觉得俄国的革命,和各国急进派共产党人数日见其多,组织日见其密,只是自然的结果。”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各国共产党的壮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B.中国应该由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
C.中国共产党当时的首要任务是发动和领导无产阶级革命 |
D.毛泽东基于中国的现实指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方向 |
1861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在其创刊号上发布启事:“开店铺者,每以货物不销,费用多金刷印招贴,一经风雨吹残,或被闲人扯坏,即属无用……似不如叙明大略,印人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这说明外资报刊促进了中国
A.商品市场扩大 | B.经济结构转型 | C.商业广告创制 | D.推销技术革新 |